1949年,毛人凤不顾朱家骅的保释,将关押在渣滓洞的前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处决了。 当时重庆解放在即。国共内战进入尾声,国民党政权节节败退,特务系统却愈发疯狂。在这场政权崩塌前的清洗中,周均时被列入“危险分子”名单。 而他的“罪行”,不过是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反对内战,支持学生的爱国言论。他的悲剧,映照出一个体制在绝境中如何对待那些不肯低头的知识分子。 周均时并非一介书生。他1892年出生在四川遂宁,1910年远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原本可以在西方安享荣华,却在1914年一战爆发后毅然回国。 他相信,只有教育,才能唤醒沉睡的民族。回国后,他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交通大学,与蔡元培、胡适等人交往甚密。 1927年,他被任命为同济大学校长,彼时学校刚从上海迁至吴淞,百废待兴。 他四处奔走筹款,重建实验楼,引进德籍学者,开设当时国内罕见的“国防工程”课程,提出“知识为国家服务”,反对学术官僚化。 抗战爆发后,学校南迁昆明,再迁李庄。周均时带着师生流亡办学,食不果腹,却从未停课。他亲自讲授力学,鼓励学生投身抗战科研。 有人曾回忆他夜里在油灯下批改作业,肩膀和脚底磨出血泡。他也不避政治,在课堂上公开批评国民党对学生运动的镇压,呼吁停止内战,发展工业,重振教育。 1946年,周均时因公开反对内战被特务盯上。特务系统的扩张,是他命运的转折点。1946年,戴笠飞机失事,军统陷入权力真空。 郑介民与毛人凤展开激烈争夺,最终毛人凤胜出,出任保密局局长。他是浙江江山人,擅于权谋,人称“笑面虎”。 他上任后加强特务管控,设立“反共清单”,在重庆、南京等地展开“肃清行动”。 而周均时,因其在教育界的影响力,以及与进步学生的联系,被列为“思想改造对象”。 1948年春,周均时在一次校友聚会后被捕,关押于渣滓洞。他被要求写悔过书,交代所谓“通共”言论。他拒绝。 他在狱中继续讲课、写作,鼓励年轻囚犯坚持信念。有人称他是“渣滓洞的精神灯塔”。他每天写讲义,准备出狱后继续开课。他相信,知识与良知终有一天会被理解。 1949年秋,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重庆局势动荡。蒋介石下令实施“焦土政策”,重庆21兵工厂被炸,文教界人士成了“清洗”目标。 朱家骅得知周均时被关押,三次致电毛人凤,说明其无政治背景,甚至愿意作保。两人曾是留德同学,朱家骅痛陈“学界不能再失去一个脊梁”。 但毛人凤冷冷回应:“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漏一人。”朱家骅愤而辞职。 11月25日夜,周均时被押往刑场。他拒绝跪下,高声呼喊:“同济万岁!”他的怀中,是那本写满公式与注解的手稿。 枪响后,手稿散落一地,染满鲜血。一位曾筹建国防教育的学者,就此殒命。 当天,还有黄显声、林育南等人被秘密处决。这一事件成为“11·27”大屠杀的一部分,震惊学界。 同济师生联名抗议,许多教授佩黑纱上课。朱家骅晚年在台湾撰文悼念:“周均时,是吾辈学界明灯。” 周均时的精神并未随他逝去。同济大学为他立像,石碑上刻着:“师者风骨,国之脊梁。”许多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投身国家建设,继承他的理想。 他的讲义,被整理出版,成为工科学生的重要教材。他的牺牲,也与《红岩》中江姐、小萝卜头等形象一道,构成那一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今天,渣滓洞已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步云桥刑场长眠着数百位烈士。每年11月,许多师生前来祭奠。 周均时的名字,刻在石碑上,也刻在一代人的记忆里。他用生命完成了最后一堂课,课题只有一句:风骨。 周均时曾在讲义扉页写下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后来被刻在同济大学主楼前的石碑上。 信息来源: 《周均时》——百度百科
1949年,毛人凤不顾朱家骅的保释,将关押在渣滓洞的前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处决了。
飞绿说历史
2025-08-05 17:25:12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