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成为首个能消灭沙漠的国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乌素沙漠横跨陕西、宁夏、内蒙古,4万多平方公里的沙地,风沙一刮,庄稼没了,村子也保不住。 过去这儿可是水草丰美的牧场,后来因为过度放牧、开垦,再加上气候变化,沙子越扩越大,西北的生态都快崩了,新中国刚成立,政府就下定决心要治沙,毛乌素成了主战场。 可治沙哪有那么容易?一开始,大家满腔热血去种树,可沙漠里又干又热,风沙还大,树苗种下去没几天就死光了。 很多人心里打鼓:这沙海真能收拾得下? 不过中国人没服输,科研人员和当地农民开始琢磨,慢慢摸出一条路:先用草固定沙子,再种树挡风,这招听着简单,干起来可费劲了。 说到这儿,得提提“草方格”,这法子是治沙的宝贝,农民用麦草或稻草在沙地上扎成一个个小方格,把流沙锁住,风再大也吹不动,草方格不仅稳住了沙丘,还能让土壤慢慢攒点养分,为种树打基础。 选树种也很讲究,沙柳、柠条这些耐旱的本地植物成了主力,根扎得深,能死死抓住沙子,科研人员研究,农民和林业工人顶着烈日一棵棵种,浇水、护苗,硬是把绿色一点点种了出来。 光靠技术和干劲还不够,治沙得靠大家一起上,1978年,国家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毛乌素是重点区域,政府出了不少政策,比如给种树的农户补贴,限制过度放牧,还把一些农田退耕还林还草,这些措施把零散的治沙变成了全国行动。 普通人咋参与?其实特别接地气,每年植树节,学生、农民、志愿者,甚至退休的大爷大妈,都会去种树,全国上下,数亿棵树苗就这么扎根,毛乌素的沙地慢慢变成了林子。 时间长了,治沙不光是为了挡风沙,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固沙的柠条能喂牲畜,沙地上还能种出钙果这样的经济作物,农民的口袋也鼓了,过去因为沙化背井离乡的人,现在能在绿洲上安稳生活。 更厉害的是,毛乌素的经验还传到了别的地方,比如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那儿也建起了3000公里的绿色屏障。 连“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都来学中国的草方格和种树法子,帮他们管住自家的沙。 回过头看,毛乌素从黄沙遍地到绿意盎然,全靠无数普通人一锹一铲、一点一滴的努力,他们没啥光环,却用六十年时间,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毛乌素的绿洲告诉我们,只要科学指引、大家齐心,再难的挑战也能搞定,你我都能为环保出份力,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更多土地披上绿色!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毛乌素沙地的绿色“转身”》
西方媒体: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成为首个能消灭沙漠的国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
小加娱的史书
2025-08-05 15:16: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