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进入松潘草地,没有吃的,贺龙突然提出钓鱼吃,众人差点惊掉下巴。草地里有很多河沟和池塘,贺龙断定鱼不少。有一位战士突然提问:“没有鱼竿怎么钓鱼?“ 1935年秋,贺龙和任弼时他们带着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起步,突围国民党重兵包围,一路转战了好几个省。部队本来就1.7万多人,留下一部分打游击掩护,主力得在敌军追堵中找活路。到了1936年夏天,他们在甘孜跟红四方面军会师,合编成红二方面军,继续北上。贺龙当总指挥,这支队伍成了长征三大主力里的后卫,压力不小。 松潘草地那地方,海拔高,雨季一来到处沼泽,部队行军得小心翼翼。红二方面军是跟在红四方面军后面走的,前头部队把能找的粮都扫荡得差不多,后面的就更难了。粮食短缺成了大问题,大家带的干粮有限,野菜挖光了也填不饱肚子。红二方面军过草地时,正赶上7月,雨水多,风雪还时不时来袭,很多人体力跟不上。部队里伤病员增加,营养不良是常事。贺龙自己也瘦了不少,裤腰带得打新眼才能系紧。 就在这种时候,贺龙注意到草地上的河沟和池塘挺多,水域分布广,有些地方鱼类资源丰富,因为当地藏族人不怎么吃鱼,鱼群没被打扰过。他就想,这不正好能钓点鱼补充吗?这个主意一提出来,大家都愣了,觉得在这种荒凉地方,钓鱼听起来太不靠谱。毕竟部队正缺粮,钓鱼能顶啥用?但贺龙坚持,说水里肯定有鱼,尤其噶曲河那种大河,鱼肥得很。 贺龙为啥这么有把握?得说说他早年的经历。他出生在湖南桑植,那里山清水秀,河溪多,从小他就熟悉水性,抓鱼摸虾是家常便饭。长大后,这些本事在打仗时也用得上。长征路上,他不止一次靠这些知识帮部队渡难关。比如过金沙江时,他就跟当地藏民协调,借船过河,没损失多少人。 现在面对草地缺粮,他又把这套拿出来了。部队总结里后来提到,钓鱼成了补充食料的重要办法,虽然鱼腥味重,没盐没油,但总比饿肚子强。 当然,实际操作起来有难题。战士们没工具,怎么钓?贺龙没被难住,他直接从马尾上拔毛做绳,从针上弯钩子,简单几下就组装出鱼竿。铁匠连还连夜赶制一批鱼钩,分发下去。部队分成小组,沿河沟散开试手。没想到鱼真好钓,当地鱼不警觉,一会儿就上钩不少。第一批鱼钓上来,大家士气大振,饥饿感缓解了点。 这个钓鱼法不光解决了眼前问题,还体现了贺龙的领导风格。他总能从实际出发,活用手边资源。红二方面军长征损失最小,跟这种务实态度分不开。部队从桑植出发,转战万余里,作战上百次,到会师时还有1.1万人,比其他方面军保全得好。 过草地时,除了钓鱼,他们还吃野菜根,甚至煮皮带,但钓鱼让大家多撑了几天。 部队出草地后,到哈达铺休整,继续北上。10月在将台堡跟红一方面军会师,三大主力聚齐,长征结束。贺龙的红二方面军成了旗帜,毛泽东都赞他低损失完成任务。 钓鱼那段,现在看是小插曲,但当时救了不少人命。 如今,松潘草地成了旅游地,当年河沟还在。回想1936年7月那段,红二方面军缺粮钓鱼,贺龙自制鱼竿,战士们从惊讶到行动,体现了集体力量。历史不是枯燥的,它活在这些细节里,让人觉得亲切。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进入松潘草地,没有吃的,贺龙突然提出钓鱼吃,众人差点惊
历史破局者
2025-08-05 13:23: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