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书画家启功的妻子病逝。咽气前,妻子对启功说:“我在后院藏了宝贝。”启

历史趣闻社 2025-08-02 00:47:31

1975年,书画家启功的妻子病逝。咽气前,妻子对启功说:“我在后院藏了宝贝。”启功按照她说的位置一直挖,结果挖到一口大缸,里面有4个大麻袋。打开一看,启功立刻嚎啕大哭。 启功出生在1912年的北京,本名爱新觉罗·启功,但后来他坚持用启功这个名字,不愿沾皇族的光。他是清朝雍正帝的第九代孙,家族曾经显赫,曾祖父和祖父都是进士,父亲也封了将军。可惜他一岁就没了父亲,家道迅速中落,母亲带着他和姑姑过日子,日子紧巴巴的。启功小时候上汇文中学,但因为穷,中途辍学了。他没灰心,自学成才,拜了贾羲民和吴镜汀为师,学书法和绘画,还跟戴姜福钻研古典文学。这些基础让他慢慢在艺术圈站稳脚跟。 1933年,他通过家庭安排娶了章宝琛,当时他21岁,她比他大两岁。两人起初感情一般,但日子久了,互相扶持,成了不可分割的伴侣。章宝琛没文化,但勤快,操持家务,让启功安心搞创作。他们没孩子,这成了启功一生的遗憾。 启功的职业生涯起步于辅仁大学附属中学,当美术老师,后来升到大学教中文系。他专攻中国文学史、美术史和诗词,教学认真,学生们都佩服他。1949年后,他转到北京师范大学,继续当教授,教散文和唐宋词。 启功不光教书,还参与文物鉴定,故宫博物院和国家文物局都请他帮忙。他鉴定书画时,眼光毒辣,不徇私情,帮国家省了不少冤枉钱。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碑帖,形成了“启体”,影响很大。他还写了不少书,比如《古代字体论稿》和《论书绝句》,这些成了后人研究的宝贵资料。启功一生低调,不爱张扬,虽然有名,但生活简朴,从不卖画发财。他当过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这些职务让他在学术界更有分量。 启功的前半生虽有坎坷,但有章宝琛在身边,总算平稳。章宝琛出身普通,家里穷,她嫁给启功后,全心全意操持家事。启功工作忙,她从不抱怨,总是默默支持。两人相伴四十多年,感情越来越深。 1975年,章宝琛得了重病,65岁就走了。临终前,她告诉启功后院藏着宝贝,让他去挖。这话让启功记在心里。办完丧事后,他按照位置挖下去,挖出一口大缸,里面四个麻袋,全是他多年来创作的书画手稿和作品。这些东西是章宝琛在困难时期偷偷埋起来的,怕丢失或损坏。启功打开麻袋,看到那些熟悉的笔迹和画卷,当场哭了。这不光是艺术品,更是妻子对他的心血守护。章宝琛知道启功的书画是他一生的命根子,她用这种方式保护了它们,也保护了丈夫的精神支柱。这个宝贝的价值不在于钱,而是那份无声的付出和信任。 章宝琛走后,启功的生活一下子空了。他63岁,无儿无女,独居在北京的简陋小屋里。但那些挖出的书画成了他的伴侣,他天天翻看,回忆过去的点滴。启功没再娶,虽然有人劝他,但他总说找不到像章宝琛那样的女人。他继续教学和创作,在北京师范大学带学生,研究古典文献。晚年,他参与了更多文物工作,当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帮着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启功的健康渐渐不行了,2005年2月,他突发脑血栓,住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生尽力抢救,但并发症太多,6月30日凌晨,他走了,享年93岁。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安葬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他自撰的墓志铭很接地气:“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虽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这反映了他自嘲的性格。 启功一生捐了不少钱给学校,比如200多万稿费给了北京师范大学。他留下的书画遗产,现在还影响着很多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不光是技巧,更是生活积累。章宝琛的宝贝,不只是那些画卷,更是夫妻间的那份真情。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像他们一样,默默承受,互相支撑。启功的经历接地气,让人觉得亲切,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师。

0 阅读:1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