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敢扶?”上海7旬老太乘坐扶梯时,重心不稳向后倒去,幸好一男子眼疾手快拼死相救。虽然小腿因此骨折,需要休养,在办理公司请假以及政府奖励发放的时候,需要老太出面证明,不料对方却矢口否认,说压根没有这回事!男子看着自己肿胀的小腿,如遭雷击。
2023年12月上海地铁7号线镇坪路站发生了一幕让人五味杂陈的事件,一位七旬老太在乘坐上行扶梯时突然重心不稳,整个人向后仰倒。
站在后方的柴先生见状立即冲上前,用身体接住了老人,强大的冲击力让两人一起滚落了几级台阶,老人只是受了轻伤,柴先生却因此左脚跟骨骨折,医疗费用花了近8000元。
事情本该到此结束,但问题出现在后续,柴先生的公司为他申请工伤理赔时,需要老太出具情况说明作为证明材料,然而老太对整个救助过程态度模糊,拒绝配合提供相关证明。
无奈之下柴先生将老太告上了法庭,要求补偿医疗费等损失1.5万元。这起案件很快引起了社会关注,不少人开始重新讨论那个老问题:路上遇到摔倒的老人,到底扶不扶?
法庭审理时地铁监控成为了关键证据,监控画面显示了整个救助过程,证实柴先生确实是为了保护老人才受的伤,上海铁路运输法院最终依据《民法典》相关条款,判决老太补偿柴先生7000元。
法官在判决中特别说明,这种补偿并不是因为老太有什么过错,而是基于公平原则,当救助者因为见义勇为受到损失时,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这样才能平衡双方的权益。
现实中人们对“扶不扶”的顾虑并没有完全消除,网络上不时流传着各种“扶老人被讹”的传言,虽然很多后来被证实是谣言,但已经在公众心中种下了疑虑的种子。
保护机制确实在不断完善《民法典》明确规定,如果救助者因为紧急救助行为受到损害,有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没有侵权人的,由受益人给予适当补偿。
最高法院近年来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涉及见义勇为的纠纷判决都体现了“惩恶扬善”的价值导向,法院通过具体的判决告诉大家:做好事不会吃亏,法律会为善良兜底。
地铁运营方也在不断改进安全设施,比如增设无障碍电梯,在扶梯上增加更多安全提示,提醒老人和儿童优先使用无障碍设施。
柴先生的经历虽然让人感慨,但最终还是获得了法律的支持,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当法律成为后盾时,个体的善意才能更有底气。
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个人的善良参与,但善良也需要制度的保障,当我们再次面对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时,或许还会有一瞬间的犹豫,但至少可以确信:正义不会缺席,好人不会吃亏。
如果你在路上看到老人摔倒,你会选择扶吗?是毫不犹豫上前,还是先找证据再帮忙?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网友评论: “7000块补偿不算多,但至少让忘恩负义的人付出代价!”
“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至少知道法律站在善良这一边。”
“这下碰瓷的也得掂量掂量,讹人不成可能还得倒贴钱。”
“不是钱的问题,是心寒!”
“救你一命,连句谢谢都没有,还要打官司才肯认账?”
“老人家属的态度太让人心凉了,以后谁还敢随便帮忙?”
“幸好有地铁录像,不然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信源:央视网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