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小国家敢跟中国翻脸?蔡正元教授点出一个关键:中国雄而不霸,“无力症”

琉璃映月痕 2025-07-29 03:44:00

/为什么有些小国家敢跟中国翻脸?蔡正元教授点出一个关键:中国雄而不霸,“无力症” 很严重。这话听起来刺耳,却戳中了国际政治的现实逻辑。在国际博弈中,实力差距本应形成威慑,但中国的克制态度,反而被某些国家误读为 “软弱”。这种认知偏差背后,既有中国外交传统的深层影响,也夹杂着小国生存策略的复杂算计。 中国的外交政策骨子里透着 “以和为贵” 的文化基因。从古代的 “朝贡体系” 到现代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主动动武、不干涉内政始终是核心准则。这种克制并非软弱,而是基于对国际秩序的长远考量。例如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始终主张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即便菲律宾多次派船闯入仁爱礁,中方也优先通过外交渠道沟通。这种态度在小国眼中,却可能被解读为 “不敢摊牌”。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发展阶段。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推进现代化进程。经济相互依赖形成了天然制约 ——2025 年中美签署关税协议后,双方贸易额突破 6000 亿美元,任何军事冲突都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断裂。这种 “经济枷锁” 让中国在处理争端时必须权衡利弊,避免因局部冲突影响全局。 对小国而言,挑衅大国往往是精心设计的 “风险外包” 策略。帕劳总统惠普斯 13 天内两次指责中国 “侵犯海洋边界”,表面上是维护主权,实则是向台湾当局索要资金支持。这种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的操作,既能获得实际利益,又能通过炒作议题提升国际存在感。类似的,菲律宾在南海频繁制造摩擦,背后是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撑腰 —— 他们清楚,一旦局势升级,美国可能被迫介入。 地缘政治的 “大国平衡术” 也是重要因素。在中美博弈的夹缝中,小国往往采取 “脚踏两条船” 策略。例如以色列在涉台问题上挑衅中国,既是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其加沙政策的批评,也是试图通过迎合美国换取战略支持。这种投机行为的本质,是利用大国矛盾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国际政治中存在着明显的 “权力等级制”。美国在南海频繁开展 “航行自由行动”,甚至联合多国军演,却被视为 “维护国际法”;而中国正常的海洋科考活动,却被帕劳等国污名化为 “主权侵犯”。这种双重标准的背后,是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小国深谙此道,便借 “规则卫士” 之名行私利之实。 中国的 “以德服人” 策略,在现实主义主导的国际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当帕劳总统指责中国施压时,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回应是 “依法依规开展活动”,毛宁则强调 “一中原则是国际共识”。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在小国看来可能缺乏威慑力。他们更习惯用军事威胁或经济制裁解决问题,因此难以理解中国的克制逻辑。 蔡正元教授提到的 “无力症”,本质上是中国战略选择的必然结果。坚持不称霸意味着放弃通过武力胁迫获取利益,也意味着在小国挑衅时必须承受一定的舆论压力。但这种选择并非没有回报 —— 截至 2025 年,中国已与 183 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一带一路” 倡议覆盖 140 多个国家,这种软实力的积累是霸权手段无法企及的。 破局的关键在于 “刚柔并济”。一方面,中国需在核心利益上展现更强硬态度,例如在台湾问题上加大对 “台独” 势力的制裁,对挑衅行为实施精准反制;另一方面,要通过多边机制(如东盟峰会、上合组织)强化规则制定权,打破西方话语权垄断。正如外长所言:“朋友应当是永远的,利益应当是共同的”,只有让小国真正感受到合作红利,才能减少非理性挑衅。

0 阅读:0
琉璃映月痕

琉璃映月痕

琉璃映月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