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女生潜伏两年,把机密情报捆在腰间渡河,30年后电报揭开真相。 暴雨如注的郭村

寻墨阁本人 2025-07-28 16:28:02

军校女生潜伏两年,把机密情报捆在腰间渡河,30年后电报揭开真相。 暴雨如注的郭村新四军驻地突然闯进一个年轻女子,她浑身湿透,赤着双脚,旗袍沾满泥泞。

这个女孩叫郑少仪,刚从十几里外的李明扬部队驻地一路狂奔而来,她发髻里藏着一张油纸包裹的情报,上面详细标注着敌军次日凌晨的进攻计划。

郑少仪还叫李振芳时,是扬州城里一个裁缝的女儿,1937年日军占领扬州后,她通过地下党关系改名李欣,潜入国民党鲁苏皖游击总指挥李明扬的政训处工作。

当时苏北形势极其复杂,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一直想消灭新四军,不断挑拨李明扬、李长江这“二李”部队与新四军的关系。

新四军挺进纵队刚经历日伪大扫荡,人员损失惨重,被迫撤到郭村休整,此时部队只剩不到2000人,其中还有近600名伤员。

她敏锐地察觉到不对劲,偷偷打听后得知消息,“二李”已集结13个团约1万人马,计划次日拂晓分十路包围郭村,要彻底消灭新四军挺进纵队。

敌军已掌握新四军详细兵力部署,知道哪里是指挥部,哪里驻扎主力。

郑少仪立刻想联系上级,但发现平时的联络人突然失踪,城门也加强了戒备,她意识到,只能靠自己了。

她趁勤务兵不备,悄悄将情报用油纸包好,卷成三角形藏进发髻深处,然后换上一身普通旗袍,从后勤处管理的裁缝铺后门溜了出去。

为避开沿途哨卡,郑少仪选择绕行荒僻的田间小路,正值梅雨季节,连日暴雨让河水暴涨,原本的小溪都变成了急流。

她一路向东南方向奔跑,途中需要涉过多条河流,在第三条河时,湍急的水流差点把她冲走,幸好抓住岸边的芦苇才脱险。

最危险的一次是在距离郭村还有几里路的地方,河水特别深,她游到河心时被水底的水草缠住了脚,一边挣扎一边呛水,军靴也被水冲走了。

好不容易上岸后,她只能赤脚继续赶路,田间小路崎岖不平,还有荆棘和碎石,很快双脚就被划破了。

但她顾不上疼痛,必须在敌军行动前把消息送到,如果晚了,战友们就要全军覆没了。

郑少仪跌跌撞撞冲进郭村新四军指挥部,当时挺进纵队司令员叶飞正在研究地图,准备次日的训练计划。

看到这个浑身泥水、气喘吁吁的女子,叶飞一开始还以为是当地百姓遇到了什么急事,郑少仪顾不上解释,直接从发髻里取出湿透的油纸包。

打开一看,叶飞脸色瞬间变了,情报上清楚写着,“二李”部队将通过十路进攻郭村,兵力部署、进攻路线、后勤补给点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情报还提到敌军认为新四军毫无防备,计划速战速决,没有准备长期作战的物资。

叶飞立即召集营以上干部紧急会议,根据郑少仪提供的情报,指挥部连夜调整了防御部署,将主力撤出敌军重点进攻方向,改为诱敌深入的战术。

叶飞派人通知周边游击队和民兵,准备配合作战,还安排部队提前转移伤员和重要物资,避免被敌军一网打尽。

李明扬、李长江的部队果然如期而至,但他们发现,原本以为的“瓮中捉鳖”变成了“羊入虎口”。

有准备的新四军以逸待劳,充分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让敌军陷入被动,经过七昼夜激战,新四军不仅成功突围,还反击歼灭敌军三个团。

这一仗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也让“二李”部队从此不敢轻易挑衅新四军。

战后,由于身份暴露,郑少仪留在了新四军,她先后在苏北、浙江等地工作。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叶飞到浙江调研时,专门打听郑少仪的下落,他在杭州见到这位老战友。

郑少仪一生低调,很少向家人提起当年的经历,她常说:“那个年代,每个人都在为国家拼命,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2002年,郑少仪因病去世,她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我们那代人,什么苦都吃过,但从不后悔选择的路。”

0 阅读:8

猜你喜欢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