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斯大林坟墓被挖开,军官们将其从水晶棺中抬了出来,迅速剥去他军服上的金钮扣,换上铜纽扣,随后将他装入一口普通棺材,这到底怎么回事?
1961年深秋,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斯大林的坟墓被悄然挖开。军官们匆匆将他的遗体从水晶棺中抬出,剥下军服上的金钮扣,换上普通的铜纽扣,再塞进一口粗糙的松木棺材。这一切发生在莫斯科红场,秘密而诡异。 约瑟夫·斯大林,1879年出生在格鲁吉亚一个普通鞋匠家庭,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他早年投身革命,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多次被沙俄政府逮捕流放。1917年十月革命后,他逐步在党内崛起,1922年当上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通过一系列政治斗争,拿下最高权力,统治苏联近三十年。 在位期间,他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让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强国。二战中,他带领苏联打败纳粹德国,成为战后世界的大国领袖。但他的统治也充满了高压和血腥,大规模政治清洗让无数人丧命或被关押。1953年,他因脑溢血去世,遗体被防腐处理,穿着大元帅军服,放在红场列宁墓的水晶棺里,和列宁并列接受瞻仰。那时候,他还是苏联人心中的“神”。
事情的转折得从1956年说起。那年,苏共二十大上,新上台的赫鲁晓夫抛出一枚重磅炸弹——一份秘密报告。他直指斯大林的错误,说他搞个人崇拜,大清洗害了太多无辜的人,苏联得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这份报告像一记耳光,打碎了斯大林的神话。党内开始有人质疑:这么一个有争议的人,凭什么还躺列宁旁边? 赫鲁晓夫不是光说不做。他觉得,斯大林的遗体继续留在列宁墓,不符合新的政治风向。但这事敏感,动不得大张旗鼓,得慢慢来。接下来的几年,苏联开始“去斯大林化”,他的名字从教科书里淡出,雕像被推倒,政策被调整。到了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刚结束,赫鲁晓夫终于下定决心,把斯大林的遗体迁出去。 1961年10月31日深夜,红场被封锁,表面上是为了十月革命纪念日的准备,实际上是为了一场秘密操作。那天凌晨,军官们进入列宁墓,把斯大林的遗体从水晶棺里抬出来。军服上的金钮扣被摘掉,换成铜的,然后遗体被装进一口普通的松木棺材。整个过程快得像流水线作业,一个小时不到就搞定。 新坟坑早就挖好,就在克里姆林宫墙根下,离原来的水晶棺没几步远。棺材放进去后,混凝土直接灌上,封得严严实实。上面盖了块白大理石板,只刻了“1879-1953”,连个头衔都没留。第二天,报纸上就登了个模棱两可的消息,说墓区调整了,没多解释。老百姓压根不知道发生了啥。
这事看着简单,其实背后全是政治算计。第一,赫鲁晓夫想借此划清界限。斯大林在位时,赫鲁晓夫也是高官,他得证明自己跟那段黑暗历史没关系,把责任推给死人。第二,这是“去斯大林化”的一部分。苏联要改形象,不能让一个争议人物老占着象征革命的列宁墓。第三,换金钮扣、用松木棺材,都是刻意降格,告诉大家:斯大林不是神,就是个普通人。 但这事也不是没风险。斯大林还有不少支持者,尤其是一些老党员和军人,贸然动他的墓可能会引发反弹。所以赫鲁晓夫选了深夜操作,低调处理,连个像样的公告都没发,就是怕捅娄子。 遗体迁出后,去斯大林化的动作更快了。全国各地跟斯大林有关的东西都被清理:伏尔加格勒的斯大林雕像被拆,宣传品被烧,书被重编。红场上的列宁墓还是焦点,但斯大林的墓地几乎没人提起。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接手,对斯大林的态度稍微缓和了点。1969年,斯大林墓上加了尊红色花岗岩半身像,算是给老党员一个交代。 到现在,那块白大理石碑还在克里姆林宫墙下,风吹雨打有点斑驳了。半身像的鼻尖被游客摸得发亮,但知道这段故事的人越来越少。斯大林的功过争议没停过,有人说他建了强国,有人说他毁了无数家庭。他的墓从水晶棺到松木棺的转变,就是苏联历史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