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

古今知夏 2025-07-28 10:12:38

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代中国,然而在这10年来印度制造都还是一个空谈,这就算了,更大问题是又失去了美西方产业的转移机遇。 这事儿说起来就扎心。要知道,美国这几年喊着 “供应链多元化” 喊得震天响,特普朗政府甚至掏出专项法案,给企业搬去印度的计划提供补贴。从外部环境看,这本该是印度的黄金机会。 但现实却给了响亮的耳光。以苹果为例,2018 年就想把部分产能迁到印度,可试产阶段就发现,印度工人组装的 iPhone,合格率刚过 70%,而中国工厂的合格率能稳定在 99%。迫于无奈,苹果只能把八成订单留在中国,印度那条生产线至今还在赔钱。 特斯拉的遭遇更具代表性。马斯克团队跟印度政府谈了三年,印度却非要特斯拉把国产化率做到 50% 才给政策优惠。问题在于,印度本土连合格的电池外壳都造不出来。特斯拉一算账,从中国运零件过去,成本比在中国生产还高 15%。最终,特斯拉把东南亚首厂建在了泰国。 这些案例背后,物流的坑最深。中国能坐稳 “世界工厂” 的位置,靠的正是高铁、港口、公路织成的一张高效运输网。中国高铁里程达 4.6 万公里,占了全球七成,货运成本压到了地板价。 反观印度,铁路系统还在啃殖民时期的老本。铁轨有宽轨、米轨、窄轨三种,货物从孟买到加尔各答,1800 公里的路,得在三个车站换三次车。这一趟折腾下来,5 天能到就算快,而中国同样的距离,货运列车 48 小时准到。 港口的差距更明显。上海港一天能吞吐 12 万个集装箱,印度最大的孟买港,拼尽全力一天也就 3 万个。去年码头工人一罢工,400 艘货轮堵在港外,最长的那艘,等了 21 天才能靠岸。 公路状况更让人头疼。印度号称有 590 万公里公路,可真正铺了柏油的刚到一半,剩下的不是碎石路就是土路。雨季一来,不少路段直接变成泥潭。从新德里到阿格拉,200 公里的路,大货车得晃 6 个小时,而中国同距离的高速,货车两个半小时就跑完了。 除了物流,产业链的问题更致命。中国造手机,屏幕、芯片、电池,300 公里内准能找齐配套厂;印度想造个充电器,塑料壳得从孟加拉国进口,线圈得从中国运,光零部件运输成本,就比中国高 40%。 劳动力的短板也很突出。印度有 14 亿人,适龄劳动人口占比超 60%,可受过系统职业培训的工人还不到 5%。中国制造业里,中级技工占比达 35%。印度工厂老板常抱怨,招来的年轻人连游标卡尺都用不明白。 政策层面更是层层阻碍。印度喊着 “印度制造” 要简化审批,可开家工厂,得跑 28 个部门,盖 57 个章,最快也得 6 个月才能开工。中国现在搞 “一业一证”,有些地方 3 天就能拿到营业执照。 美西方本来给过印度机会。美国推 “印太经济框架”,就是想把产业链从中国挪出去,印度被捧成 “关键替代者”。2023 年,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访印时,还拍着胸脯说要帮印度建半导体产业链。 结果呢?美国企业雷声大雨点小。英特尔在印度的芯片封装厂,规划了两年还没破土;台积电考察了一圈,最后把钱投给了日本熊本县。这些企业私下说,印度的电力供应都不稳,夏天天天停电,怎么搞精密制造? 更讽刺的是,印度一边想抢中国的饭碗,一边又在外交上左右摇摆。去年 G20 峰会,印度喊着要当 “全球南方领袖”,转头就跟美国在南海搞联合军演,还允许美军使用安达曼群岛的军事基地。这种战略模糊,让跨国企业不敢下重注。 数据不会说谎。2023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 30%,印度只占 3.5%,连越南都追到了 4%。美西方那些转移出来的产能,一大半跑到了墨西哥和东南亚,印度只分到点残羹冷炙。 帕纳加利亚的反思算是说到了痛处。 印度不是没潜力,是把一手好牌打烂了。基建拖后腿,政策朝令夕改,工人技能跟不上趟。现在连印度网友都在骂:政府天天吹 “印度制造”,却连条像样的高速公路都修不明白。 照这个势头下去,别说 20 年取代中国,下一个 10 年能不能抓住新能源产业转移的机遇都难说。毕竟,世界工厂的位置,从来不是靠嘴喊出来的。

0 阅读:312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