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小萝卜头的遗体,在戴公祠警卫室被挖了出来。谁知,小萝卜头手里紧紧攥着一个遗物,当工作人员看到后,无不掩面而泣。
宋振中,乳名小萝卜头,1941年出生于陕西西安,父母宋绮云和徐林侠都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父亲曾是《西北文化日报》的总编辑,母亲积极参与妇女救国运动。1941年秋,宋振中刚满八个月,父母因革命活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他随母亲被投入监狱。从此,他的生活被高墙铁网彻底隔绝,先后被关押在西安胡宗南司令部、重庆白公馆和贵州息烽阳朗坝监狱。八年的生命,他从未踏出牢笼一步,童年被困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 监狱的条件恶劣到令人发指。每天的饭食是发霉的米饭和烂菜叶,夹杂着沙砾和老鼠屎,难以下咽。宋振中瘦得皮包骨头,八岁时身形还像四五岁的孩子,头颅却显得格外大,狱友们心疼地给他起了“小萝卜头”的绰号。每天每人只有一勺水,连喝都不够,洗漱更是奢望。母亲徐林侠只能用破布条给他缝衣服,冬天把他裹在自己的囚服里取暖。牢房里只有一扇巴掌大的铁窗,透进一角天空,那是宋振中唯一能看到的外界。 宋振中的求知欲让人动容。六岁时,父亲提出让他外出读书,却被狱方拒绝。狱中地下党发起斗争,迫使狱方允许政治犯教他识字。罗世文教语文,车耀先教算术,黄显声教俄语和武术。狱友们用烧焦的棉絮兑水做墨汁,折树枝削成笔,收集草纸订成作业本。宋振中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认真抄写古诗,练习算术,六七岁时已能背诵三十多首诗词,还能说简单的俄语,甚至解答复杂的数学题。他把这些简陋的“课本”藏在草席下,每次学习都小心取出,像是守护珍宝。 在狱中,宋振中因年幼未受严密看管,被称作“自由人”。他利用这一身份,悄悄为狱友传递消息。烟盒、纸条、破布条,都成了他传递《挺进报》的工具。他蹑手蹑脚穿过走廊,将纸条塞进牢房门缝,或在特务换岗时蹲在墙角传递口信。这些简短的信息,如同黑暗中的火光,鼓舞了狱友们的斗志。他还为狱友送去地形图和外界消息,每次行动都小心翼翼,瘦小的身影几乎融入阴影。他的贡献虽小,却为革命者带来了希望。 1949年9月6日,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在重庆戴公祠警卫室展开大屠杀。宋振中与父母被押往一间低矮的石屋,枪声响起,八岁的他倒在血泊中。特务们将遗体草草掩埋,试图抹去罪行。11月,解放军攻克重庆,挖掘工作在戴公祠展开。宋振中的遗体被从泥土中抬出,瘦弱的小手僵硬地攥着一截红蓝铅笔。那是狱友黄显声送他的礼物,他一直珍藏在衣兜里,睡觉时也不放手。这支铅笔承载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挖掘者们掰开他的手指,取出铅笔,泪水滴落在泥土上。 宋振中的牺牲震慑人心,但他的精神如星火燎原。重庆解放后,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成为中国最小的烈士。他的事迹通过《红岩》等作品广为流传。1955年,凶手杨进兴被重庆公安机关逮捕,判处死刑。江苏邳州市八路镇投资800万元,建成小萝卜头纪念馆,占地2160平方米,展出200余幅图片和实物。1989年,上海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落成宋振中雕像,塑像前的花篮和红领巾寄托着人们的敬意。 宋振中的哥哥宋振镛,父母被捕后一度靠煮树皮充饥,后被革命者救助,完成学业。他常站在纪念馆前,凝视弟弟的塑像。那座塑像刻画了宋振中瘦弱的身影,手握铅笔,旁边的蝴蝶雕塑象征他未实现的自由梦。纪念馆内,宋振中的草纸本和树枝笔被妥善保存,参观者肃立凝视。宋振中的故事被写入课本,激励孩子们珍惜和平生活。每逢烈士纪念日,虹口区的小学生向塑像献花,讲解员用稚嫩的声音诉说他的事迹。 宋振中的童年充满苦难,却也闪耀着人性光辉。他不知道糖的滋味,不了解教室的模样,却在牢狱中学会了坚强与奉献。他的老师们用生命护佑他的成长,狱友们用关爱温暖他的童年。他用小小的身躯传递革命的希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那支铅笔,不仅是学习的工具,更是他对知识和自由的执着追求。他的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曙光,提醒人们和平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