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军向黄梅县发起攻击。凌压西下令:“所有人带上板凳,进入战壕,准备战

历史少年派 2025-07-28 07:14:20

1938年,日军向黄梅县发起攻击。凌压西下令:“所有人带上板凳,进入战壕,准备战斗!”战士们不解:“作战还要带板凳,难道还有闲工夫坐着休息?”但很快,他们就为凌压西的妙计拍手叫好!

凌压西,广西容县人,1891年出生,家里穷得叮当响,靠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小时候硬着头皮读了几年书,后来投身军营,从小兵干起,一步步爬到将军。他不是那种只会喊口号的军官,打仗靠脑子,经验多得能装一箩筐。抗战爆发后,他没含糊,主动请战,淞沪会战、浙江战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1938年,他当上84军189师师长,奉命守黄梅县城,迎战来势汹汹的日军。 这人有个特点,喜欢琢磨对手的弱点。他打仗不靠蛮力,总能找出敌人的软肋,再狠狠给一击。黄梅县城这场仗,就是他智慧的巅峰体现。 1938年8月,日军盯上了黄梅县城。这地方在武汉外围,是个战略要地,丢了就等于给武汉会战捅个窟窿。日军来头不小,带着坦克大炮,摆明了要硬闯。凌压西带着189师守城,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压力山大。 他没慌,先摸清了日军的底细。日军装备好是好,可有个短板:士兵普遍个子矮,平均身高不到1.6米。凌压西眼睛一亮,心想这能利用起来。他开始琢磨怎么把这个差距变成自己的优势,很快就有了主意。

凌压西让人准备了一堆木板凳,发给每个战士,命令很简单:打仗时背着板凳进战壕。战士们一头雾水,但军令如山,只能照办。他还要求部队把战壕挖得特别深,差不多一米多,宽度也加到两米,背面弄得陡峭光滑,像滑梯似的,面向敌人那边稍微平缓点。 9月初,日军开打了。炮火一响,凌压西下令全员带板凳进战壕。日军仗着火力猛,一波波冲上来。凌压西让部队撤出第一道战壕,引日军往里跳。结果日军一头栽进去傻眼了:战壕太深,他们脚不沾地,手抓不住边,像掉进陷阱的老鼠。我方战士呢?踩着板凳一跃而出,转到第二道战壕,居高临下开火。日军在沟里挤成一团,挨打都躲不开。 更绝的是,日军坦克来了也白搭。战壕太宽,坦克开不过去,有的还翻了车。凌压西趁机集中火力,手榴弹扔过去,日军损失惨重。这仗打下来,日军灰头土脸,撤得比来的时候还快。

“板凳战术”听着简单,其实妙得很。凌压西抓住了日军身高矮的弱点,战壕挖深挖宽,日军跳进去就出不来,像被瓮中捉鳖。我方战士用板凳垫脚,进出灵活,还能站高点打得准。战壕背面陡得像墙,日军爬不上来,只能干瞪眼。前面平缓,又方便我方火力压制。 这还不算,战壕宽度把日军坦克也卡死了。坦克过不去就成废铁,我方反坦克武器一上,日军彻底没辙。凌压西这招,既用上了地形,又抓住了敌人短板,硬是把劣势变成了胜势。 黄梅县城这一仗打得漂亮,凌压西名声大噪。日军吃了亏,再看到深战壕就头疼。后来他继续带兵打仗,1940年在随县守了半年,日军愣是啃不下来,他还得了个“铁板人”的外号。抗战胜利后,他干过不少职务,当过副军长、警备司令啥的。1948年,他看不惯国民党的一些做法,辞职回了南宁。 新中国成立后,他没闲着,开陶瓷店、当政协常委,挺接地气。晚年他常反思过去,尤其是1933年打红军那段,让他挺后悔。1969年,他去世了,78岁。一生打仗无数,黄梅县城这仗绝对是他高光时刻。

0 阅读:0
历史少年派

历史少年派

带你看遍中国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