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国家以2400元的价格收购一名大三学生的画作。没曾想,不久之后,这幅

谦与谦寻 2025-07-27 20:05:31

1980年,国家以2400元的价格收购一名大三学生的画作。没曾想,不久之后,这幅画竟然成了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1980年,北京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人头攒动。在展厅一个极其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幅比门板还大的油画。 它把所有路过的人都牢牢吸住。画上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英雄人物,只有一个老农民的脸部特写,巨大到几乎占据了整个画布。 那是一张让人无法移开视线的脸。皮肤是太阳和黄土反复焙烤出的颜色,沟壑纵横的皱纹里,仿佛还嵌着泥土。 干裂的嘴唇微微张着,露出仅剩的一颗门牙。他手里捧着一只豁了口的粗瓷碗,碗里浑浊的水面倒映着他茫然而又恳切的眼神。这眼神里有疲惫,有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种牛羊般的善良与坚韧。 画得太真了,真实到你仿佛能闻到他身上的汗味和烟叶味,能感受到他粗糙皮肤下的脉搏跳动。 观众们炸开了锅。人们围着画,窃窃私语。有人说:“这不就是我老家的三大爷吗?”也有知识分子模样的观众,对着画久久不语,眼眶泛红。 在那个刚刚走出特殊年代,整个社会都在反思和寻找方向的时刻,这幅画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击中了所有人的心。它没有喊一句口号,却道尽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沧桑与负重。 这幅画,就是《父亲》。它的作者罗中立,当时还是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一个默默无闻的大三学生。 画展评选时,评委们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觉得画得好,技术上无可挑剔,情感上更是动人,但也有人觉得,这形象是不是太苦了?把农民画成这样,是不是在丑化新时代的劳动人民? 最后,还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力排众议,他说:“这幅画画了一个父亲,感动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儿子。”一锤定音,《父亲》毫无悬念地拿下了一等奖。 消息传回四川美院,整个学校都沸腾了。没人能想到,那个平日里有点调皮,被同学叫做构图机器的罗二哥,竟然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其实,罗中立能画出《父亲》,绝非偶然。他的人生,就是踩在中国的泥土里一步步走过来的。1948年出生在重庆的他,父亲是个业余画家,算是给了他最早的艺术启蒙。 16岁考进川美附中,本以为艺术之路就此展开,没想到毕业后却被分配到达县一家钢铁厂,当了十年锅炉检修工。 那十年,是与冰冷的机器和喧嚣的车间为伴的十年。但画画的本能从未熄灭。为了练笔,也为了给生活赚点补贴,他接了大量画连环画的私活。 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最真切的体察。工厂外,就是广袤的农村,田间地头的农民、背着重担的挑夫、倚门盼望的老人……这些最生动的形象,都刻在了他的脑子里。 1977年恢复高考,29岁的罗中立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考回了母校。当同学们都在追逐西方最新的艺术流派时,罗中立却一头扎进了他最熟悉的生活。他想画的,就是那些他朝夕相处的普通人。 《父亲》的形象,是他无数次观察和记忆的多合一。原型之一,是他曾在公共厕所旁遇到的一个守粪的老人。在那个年代,粪便是珍贵的农家肥,需要专人看管。 那位老人为了守住这份工作,大年三十都僵直地坐在那儿,神情木然。那一幕,给了罗中立巨大的情感冲击。他想为这样沉默的大多数发声。 后来,他又将自己在大巴山写生时遇到的农民形象,一点点糅合进去,最终才有了画中那个集苦难、淳朴、坚韧于一体的父亲形象。 《父亲》的成功,让罗中立的人生彻底转向。他留校任教,公派到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深造,眼界大开。 回国后,他一路做到了四川美术学院的院长,成了中国美术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名字似乎永远和那幅不朽的《父亲》捆绑在了一起。 然而,罗中立本人却说:“《父亲》对我来说恰恰是个例外。” 他并没有停留在《父亲》的巨大光环里。从欧洲回来后,他开始了更大胆的探索。他没有抛弃他钟爱的农民题材,但他彻底改变了表达方式。 如果你看到他后期的大巴山系列,你很难相信这和《父亲》出自同一人之手。画风变得奔放、热烈,色彩浓得化不开,人物造型夸张而充满原始的生命力。 他从民间木刻、剪纸、年画中汲取养分,用一种近乎野蛮的笔触,描绘着农民们最日常的爱与生活。 那个背负着时代苦难的、严肃的《父亲》的作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自由、更鲜活、甚至有点俏皮的罗中立。 他不再满足于写实,而是转向了表现,转向了对绘画语言本身的探索。他用几十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不仅仅只有《父亲》。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东西问·人物丨罗中立:当年画出《父亲》的那个人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28
谦与谦寻

谦与谦寻

你是潮流的引领者,每一次亮相都惊艳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