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5岁农民咳嗽10年,竟拒绝就医,一天,他突然用力咳嗽,“哇”的一声,一个黑色且带血地异物喷射出来,妻子将异物拿给医生看,谁料,医生看完居然立马冲出病房报警。 警察火急火燎地赶到县医院时,高其煊正虚弱地靠在病床上,他媳妇王桂花在一旁急得直抹眼泪。几个穿着制服的同志围上来,气氛瞬间凝重。 那个年代,从一个普通农民身上发现子弹,这事儿可不小。盘问开始,面对严肃的目光,这个刚从鬼门关前打了个转的汉子,反而显得异常平静。 他只是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声音沙哑地吐出一句话,像是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往事:“哦,这个啊,是1946年在韩家寨,那时候跟54军打仗留下的。” 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变了,从审视变成了错愕,再从错愕变成了肃然起敬。这个终日与泥土打交道的庄稼汉,这个被咳嗽折磨了十年的病秧子,背后竟然藏着一段如此惊心动魄的往事。 高其煊的人生,是被战争硬生生劈成两半的。前半生,他是山东滨州一个馒头铺老板的儿子,1937年,日军的铁蹄踏碎了他平静的家乡,也砸碎了他家的馒头铺。 仇恨的种子,从那时起就在这个少年的心里扎了根。他看着我军赶走侵略者,便立志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他和哥哥高其炳一起,利用自家的铺子做掩护,当起了小小的情报员,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为组织传递着一份份决定战局的情报。 他曾临危不乱,在日军的盘查下,假借撒尿将情报藏于土堆,又冒着生命危险取回。年少的他,早已在生与死的边缘反复试探。 抗战胜利,但和平并未降临。解放战争的号角吹响,高其煊终于如愿穿上军装,成为我军的一名战士。他作战勇猛,很快就因战功被提拔为副班长。 1946年7月,在山东邹平的韩家寨阻击战中,他们部队的任务是掩护主力转移,死死拖住国民党的精锐部队54军。 作为副班长,高其煊端着枪第一个冲出战壕,就在他扑向敌人一个火力点时,一颗子弹呼啸而来,从他的右肋钻了进去。 换作常人,早就倒下了。可这个山东汉子,硬是咬着牙,解下腰带死死勒住伤口,把流出的肠子硬生生塞了回去,然后继续端起枪冲锋。直到战斗结束,他才像一摊烂泥般倒在血泊里。 战友们把他抬到三里地外的一个地瓜窖里,那就是他们所谓的战地医院。医生检查后,眉头紧锁。弹片取出了不少,但那颗要命的弹头,恰好卡在肺叶的根部,紧挨着大动脉。 在那个连麻药都稀缺的年代,想要取出这颗子弹,稍有不慎,大出血就能瞬间要了他的命。“子弹取不出来,先留着吧,听天由命。” 他藏起了过去的荣耀,也藏起了身体里的那颗子弹,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可那颗子弹,却不甘寂寞。 它日夜纠缠着他。他开始咳嗽,起初只是偶尔,后来愈演愈烈。天阴下雨咳,田间劳作咳,夜里躺在炕上更是咳得撕心裂肺,像要把五脏六腑都咳出来。 妻子王桂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总是摆摆手:“庄稼人,哪有不咳嗽的,熬熬就过去了,那点钱留着给娃扯块布做新衣裳。” 这十年,他用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感,硬扛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1960年困难时期,公社送来救济粮,他自己都吃不饱,却偷偷把粮食分给村里的孤寡老人,他说:“我年轻,能扛!” 他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扛起了对牺牲战友的思念,也扛起了那颗在他身体里荡了十年秋千的子弹。 医学专家后来解释,这颗弹头进入他体内后,竟被一层厚厚的纤维组织包裹起来,形成了一个核桃大小的肉疙瘩,奇迹般地没有引发大面积感染和致命出血。 直到1956年那个清晨,常年的剧烈咳嗽导致瘢痕组织松动,他才用尽全身力气,将这个折磨了他十年的老伙计给咳了出来。 子弹取出后,他的咳嗽也奇迹般地痊愈了。这段尘封的往事才被揭开,妻子看着箱底那身褪色的旧军装和几枚军功章,泪如雨下。 她只知道丈夫身体不好,却从不知道,他曾离死亡那么近,又活得如此坚韧。 高其煊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他成了活着的传奇。但他自己却很淡然,他说:“比起韩家寨那27座坟,这颗铁疙瘩算啥?这是老天爷赏我的军功章。” #MCN双量进阶计划#
1956年,35岁农民咳嗽10年,竟拒绝就医,一天,他突然用力咳嗽,“哇”的一声
谦与谦寻
2025-07-26 20:01:07
0
阅读: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