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为了延续张家香火,张謇在原配妻子的安排下,纳了一房小妾,可小妾迟迟不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7-27 16:26:22

1897年,为了延续张家香火,张謇在原配妻子的安排下,纳了一房小妾,可小妾迟迟不怀孕,妻子着急道:“这个不行,那就再纳一个!”可第二个不仅也不行,还一生气,出家当尼姑了。

提起张謇,大家脑子里冒出来的词儿,估计都差不多:“状元实业家”、“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南通的缔造者”,等等。这些标签都对,但都太“大”了。今天,咱不聊那些宏大的家国叙事,咱们把镜头拉近,看看这位大人物家里的一件私事,一件让他头疼了几十年的事儿——生儿子。

时间拉回到1894年,41岁的张謇,终于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恩科”里,高中状元。这可是光宗耀祖的顶天大事。按理说,接下来就该是平步青云,当大官,做大事了。可张謇呢,他偏不。甲午战争一声炮响,把他从翰林院的清梦里给打醒了。他觉得,靠写写文章、做做官,救不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他要做实业,办工厂,兴教育,从根子上给国家续命。 你看,这个人的格局一下就打开了。他放弃了官位,回到老家南通,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也摆在了他面前。他已经40多岁了,跟原配夫人吴氏结婚二十多年,一个孩子都没有。 在那个年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就像一座大山,压在每个读书人的心头。张謇再怎么思想新潮,他骨子里还是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传统文人。为国家续命是大事,为张家延续香火,同样是天经地义的责任。 这时候,最着急的,不是张謇本人,而是他的夫人吴氏。 吴氏是个典型的传统贤妻。她知书达理,温婉贤淑,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在她看来,丈夫没有后代,是她作为妻子的最大失职。眼瞅着自己年岁已高,生育无望,她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再正常不过的决定:主动为丈夫纳妾。

1897年,在吴氏的亲自操持下,南通城里一位蒋姓姑娘,走进了张家的大门。这位蒋氏小妾,年轻、健康,在吴氏看来,是延续香火的最佳人选。 张謇对这件事,没有反对。他心里清楚,这是妻子的一片“好意”,也是自己绕不开的“责任”。于是,家里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有点尴尬的局面:一位为国事操劳的丈夫,一位盼孙心切的大夫人,还有一位背负着生育重任的小妾。 日子一天天过去,一年,两年……蒋氏的肚子,始终一点动静都没有。 家里的气氛,可想而知。吴氏的眉头越锁越紧,蒋氏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无法想象,在那些寂静的夜晚,蒋氏承受着怎样的心理煎熬。她存在的唯一价值,似乎就是生孩子。当这个价值迟迟无法兑现时,她在这个家里的地位也就变得愈发微妙。 吴氏是个行动派。眼看指望不上蒋氏了,她跟丈夫商量:“这个不行,那就再纳一个!”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像在菜市场挑东西?但在当时的吴氏看来,这事儿就得这么办,多一个选择,就多一分希望。她把延续香火这件事,当成了一个必须完成的项目来推进。 于是,在吴氏的再次安排下,1906年,又一位年轻女子——叶氏,被迎进了张家。

叶氏的到来,让这个本就复杂的家庭关系,变得更加拥挤。可结果呢?还是不行。叶氏的肚子,也和蒋氏一样,毫无动静。 这下,吴氏是彻底没辙了。张謇自己,估计也是哭笑不得。他一个在外面呼风唤雨、创办了几十个企业和学校的大人物,回到家里,却要面对两个同样无法生育的小妾,和一个愁容满面的妻子。 更戏剧性的事情还在后面。这位叶氏,跟逆来顺受的蒋氏不一样。她或许是读过一些书,或许是性格刚烈,她无法忍受这种“生育工具”的命运。在这个看不见希望、充满压抑的大家庭里,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出家为尼。 她离开了张家这个“侯门”,遁入了空门。这一走,是对这种命运无声而决绝的反抗。她宁愿青灯古佛,也不愿再做金丝雀,去完成那个她无法完成、也不想完成的任务。 叶氏的出家,对张家的震动可想而知。这事儿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件“丑闻”。一个状元公的小妾,居然跑去当了尼姑,这让张謇的面子往哪儿搁? 但我们今天回头看,不得不佩服叶氏的勇气。在那个女性普遍没有选择权的时代,她用这种最极端的方式,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路。她失败了,没能完成“任务”,但她也成功了,她挣脱了牢笼。

故事到这里,还没完。吴氏和两位小妾都没能完成的任务,最后却被一个谁也没想到的人完成了。 这个人叫沈漱石,她起初是张謇母亲的贴身丫鬟。吴氏病重期间,是她在旁悉心照料。或许是日久生情,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在吴氏去世后,沈漱石怀上了张謇的孩子。 1915年,62岁的张謇,终于老来得子,取名张孝若。张家,总算是有后了。

0 阅读:144
近史风云录本人

近史风云录本人

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