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征噶尔丹回京的康熙,虽大胜归来,却表现的很愤怒,他先是处死了太子胤礽身边的三个侍卫,接着大封皇子:老大和老三封郡王,老四到老八封贝勒。种种行为,都是为了针对胤礽。 1697年,对于康熙皇帝而言,是极为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他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取得了重大胜利,成功平定了噶尔丹的叛乱。 然而,凯旋而归的康熙,却并未展现出胜利后的喜悦与轻松,反而陷入了深深的愤怒之中。他的一系列举动,让朝堂上下陷入了紧张的氛围,也为日后宫廷的权力斗争埋下了伏笔。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康熙对太子胤礽的一系列针对性举措。 在此之前,康熙对胤礽是寄予厚望的。康熙十四年,年仅二十一岁的康熙,下诏立刚满周岁的胤礽为皇太子。 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的第一个皇后赫舍里氏,康熙与其感情十分深厚,赫舍里氏生下胤礽不久后便因难产去世,这让康熙对胤礽格外疼爱,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康熙之所以急于立嗣,一个重要原因,是想避免自祖父以来每次皇位交替时发生的纷争。 康熙对胤礽寄予厚望,在他身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在康熙的精心培育下,胤礽逐渐长成一个品貌端庄,彬彬有礼,有一定文化功底又精于骑射的优秀少年。 康熙帝看到胤礽如此出色,也感到非常的欣慰。然而,随着胤礽逐渐成长,开始变得懒惰、骄傲自满。歌舞声色、阿谀奉承不断地侵蚀着这颗年轻的心。 在众多的兄弟中,康熙是最宠胤礽的,自然而然,骄纵、自大的心理便产生了。 康熙二十九年七月,康熙亲征噶尔丹,途中染病。病痛中十分想念胤礽,于是传旨让其前来相见。谁知胤礽毫不关心康熙的身体,这深深刺痛了康熙帝的心,父子关系初次出现隔阂。 其实康熙和胤礽的矛盾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原因:胤礽的性格与为人处事与康熙大为不同。康熙言行谨慎、颇有城府,而胤礽恰恰相反,经常肆意对待大臣,且对众兄弟甚至康熙都十分的冷漠。 种种行为,加上其他皇子们出于嫉妒的挑拨,使得康熙对胤礽的不满日益加深。 1697年,康熙亲征噶尔丹期间,胤礽在京城的表现再次让康熙失望。 康熙听闻胤礽身边有三个侍从带着胤礽行为不端,在亲征回来后,怒不可遏的康熙直接下令将这三个侍从全杀了。 康熙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胤礽明白自己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关注,必须加以改正。然而,胤礽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依然我行我素,这让康熙对他更加失望。 紧接着,康熙做出了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决定 ,大封皇子。 康熙将老大胤禔和老三胤祉封为郡王,老四胤禛、老五胤祺、老七胤祐、老八胤禩封为贝勒。在清朝,皇子一旦封了爵位,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班底,也就是说康熙允许他们结交大臣。 这一举措,无疑是对胤礽太子地位的巨大冲击。在此之前,胤礽作为太子,地位尊崇,其他皇子难以与之抗衡。但康熙的这一封赏,使得其他皇子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们开始有了与胤礽竞争的资本。 康熙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分化太子的势力。随着胤礽年龄的增长,他身边逐渐形成了一股以他为首的势力,这股势力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康熙通过封赏其他皇子,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势力,从而分散太子势力的注意力,削弱太子势力对皇权的冲击。 另一方面,康熙也是在考察其他皇子的能力与品德。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选拔出真正有能力、有品德的皇子,为清朝的未来储备人才。 在康熙看来,胤礽的表现已经让他失望,他需要寻找其他的选择。 对于胤礽来说,康熙的这些举动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感到自己的太子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开始变得焦虑不安。而其他皇子们则看到了希望,纷纷开始积极活动,争取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占据优势。 一时间,清朝宫廷内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 此后,康熙对胤礽的不满仍在持续发酵。康熙三十九年,康熙接到举报,胤礽的叔姥爷、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在家中抱怨康熙冷落太子时,康熙直接下令让索额图退休,强制其退出官场,并在三年后把索额图抓进大牢,直接弄死了。 有很多人说这是因为索额图要谋逆,但其实在历史上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索额图曾有过不轨行为,包括康熙晚年在回忆中怒斥索额图是 “本朝第一罪人” 时,说的话也是:“索额图怀私倡议,凡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所定一切仪注,几与朕相似。(胤礽)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意思很明白,康熙痛恨索额图的原因是觉得是他毁了胤礽,并非因为谋逆的事情。康熙本想用索额图的死来敲打胤礽,让儿子赶紧回归父亲的怀抱。而向来缺乏安全感的康熙看到胤礽的样子,也开始担心胤礽是否会为了帮索额图报仇而选择谋逆。 后来,终于发生了 “一废太子事件”,当时的康熙仅仅因为胤礽半夜偷窥了自己的帐篷,便不加询问,立刻判断胤礽要刺杀自己,接着第二天一早就宣布了废太子的决定。 这一事件看似突然,实则是康熙与胤礽长期矛盾积累的结果,对这个曾经最宠爱的儿子,康熙失去了信任。
1620年,万历皇帝已病入膏肓,忽然,郑贵妃跪步上前、苦苦相逼道:“陛下,您何时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