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24日,照片中,这6名英雄是被日本关东军俘虏的“冯家军”战士,被俘

古今漫谈 2025-07-27 10:14:40

1931年9月24日,照片中,这6名英雄是被日本关东军俘虏的“冯家军”战士,被俘后遭到了日寇毫无人性地残酷殴打和折磨,但他们坚贞不屈,没有向日本人求饶,更不会投降。日军为了炫耀“战果”强迫他们跪在地上拍照,然后在当时的各种报刊上大肆宣扬。

1931年9月24日,一张照片悄然记录了一场悲壮的历史瞬间。六名“冯家军”战士被日本关东军俘虏,遭受毫无人性的殴打和折磨,却依然挺直脊梁,拒绝向敌人低头。这张照片本是日军用来炫耀“战果”的证据,可谁曾想,它却成了点燃无数中国人抗战怒火的火种。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地瞬间陷入战火。沈阳沦陷后,日军铁蹄迅速践踏吉林、黑龙江等地,东北军奉张学良“不抵抗”命令节节败退,百姓陷入水深火热。那时候的东北,不是谁想投降就能活命,而是谁敢抵抗才有活路。冯占海,东北军卫队团团长,就是这么一个硬骨头。面对汉奸熙洽的劝降,他直接甩了一句:“老子不干!”带着部队杀出重围,组建了“冯家军”,誓死抗日。 这六名战士,就是“冯家军”里普普通通的一员。日军来了,烧村子、抢粮食、杀乡亲,他们看不下去,扛起枪跟着冯占海干上了。那年月,拿起武器不是啥浪漫的事,是活不下去逼出来的血性。

1931年9月24日,六名战士接到任务,要伏击一队日军运输部队。那时候“冯家军”缺枪少弹,全靠一股子狠劲跟敌人拼。他们埋伏在吉林郊外的小山沟里,打算趁日军不备打个措手不及。战斗打响后,他们还真干掉了几个鬼子,烧了两辆车。可惜,天不随人愿,一个叛徒把他们的位置卖了,日军援兵来得太快,包围圈越缩越小。 这六个人没退路了,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捅,刺刀断了,就拿石头砸。硬是撑到最后一人,才被日军生擒。那场面,谁看了都得说一句:这帮人,真他娘的有种!可被俘后的日子,才是真正的炼狱。 被俘后,六名战士直接被拖到日军营地挨揍。日军用皮鞭抽、用枪托砸,连骨头都打断了,他们还是不吭声。鬼子气急败坏,问他们“冯占海在哪”“部队有多少人”,他们就一句话:“不知道!”日军还不死心,拿烧红的铁棍烫,逼他们跪下求饶,结果这六个人硬是咬着牙,没一个软蛋。 日军见折磨不出啥名堂,干脆拿他们当“宣传品”。9月24日那天,鬼子强迫他们跪在地上,拍了张照片,想登在报刊上吹嘘自己的“武功”。可这张照片传出去后,效果完全不是日军想要的。老百姓一看,六个人满身血污,眼神却死死盯着镜头,那股不服输的劲儿,隔着纸都能感觉到。反而是日军的残暴嘴脸,暴露得一干二净。

这张照片传开后,点燃了东北老百姓心里的火。不少人看了,默默攥紧拳头,寻思着:“鬼子这么欺负人,咱也不能坐着等死!”有人偷偷跑去山里找“冯家军”,有人开始自发组织起来抗击日军。那时候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如雨后春笋,一个接一个冒出来,六名战士的血没白流,他们的骨气成了大家的榜样。 冯占海也没让这六位兄弟失望。他带着“冯家军”继续跟日军周旋,伏击鬼子的补给线,炸毁铁路桥,搞得日军焦头烂额。1932年,他在吉林一带打了好几场硬仗,虽然损失不小,但硬是拖住了日军的脚步。到了1933年,他负了伤,实在撑不住了,才撤到苏联养伤。后来抗战胜利,他又跟着苏军杀回东北,算是给兄弟们报了仇。 “冯家军”只是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一个缩影。那几年,东北各地都冒出了类似的队伍,像马占山的江桥抗战,杨靖宇的游击战,都是一个路数:不服输,不投降。六名战士的遭遇,恰恰反映了当时东北人的普遍心态——日子过不下去了,那就跟鬼子拼了! 全国抗战爆发后,这种精神也没丢。八年抗战,咱们硬是靠着这股子韧劲,把日军赶了出去。回头看,1931年9月24日的那张照片,不只是六个战士的受难记,也是中华民族觉醒的起点之一。

0 阅读:37
古今漫谈

古今漫谈

解锁无限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