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动手,特朗普签署政令:打倒中国 当地时间2025年7月23日,特朗普在华盛顿举行的“赢得人工智能竞赛”活动上签署了名为“AI行动计划”的行政令。 这份长达23页的文件包含90多项政策措施,核心目标是推动美国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先中国,同时巩固美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 白宫将这一举措定位为维持军事和经济优势的“关键举动”,并同步公布了限制美国人工智能设备出口、限制中国人工智能模型传播的提案。 特朗普政府的“AI行动计划”围绕三大支柱展开,加速创新、构建本土基础设施、确立全球技术标准。在加速创新方面,计划要求联邦机构简化监管流程,例如缩短数据中心和半导体制造设施的审批时间,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落地。 构建基础设施部分则面临现实挑战,美国能源部数据显示,2023年数据中心已消耗全美4%的电力,而燃气轮机等电网设备的交付周期长达数年,传统电网扩建需4-7年。 在出口管制方面,美国将全球国家和地区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包括日本、英国等亲密盟友,可不受限制获取美国AI芯片;第二等级涵盖东欧、中东等多数国家,未来两年内最多可购买相当于32万个高级GPU的算力;第三等级包括中国、俄罗斯等22个国家和地区,几乎全面禁止进口美国先进AI芯片。 此外美国还限制闭源人工智能模型权重的跨境传输,禁止在中国托管此类数据。 这些措施引发美国科技巨头强烈反弹,英伟达称新规“过度扩张”,可能打击主流电脑游戏和消费硬件技术;甲骨文执行副总裁肯·格鲁艾克直言,该政策将使美国芯片市场份额锐减80%,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和信息技术产业理事会(ITI)也批评新规未充分征求行业意见,可能削弱美国竞争力。 全球产业链因此面临重构压力,欧盟委员会担忧,美国措施可能影响其成员国企业获取先进芯片,强调“从美国购买芯片符合双方利益”。 德国《经济周刊》指出,新兴市场经济体可能被迫提升技术独立性,减少对美依赖。与此同时,美国盟友如日本、韩国虽被划入第一等级,但其半导体企业仍需应对供应链调整带来的成本上升。 中国商务部和外交部第一时间回应,谴责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严重破坏国际经贸秩序。 中国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算法设计、训练数据选择等环节防止歧视,鼓励基础技术自主创新。国内科技企业如百度、华为加大AI芯片研发投入,阿里云宣布在2026年前建成5个超大规模AI算力集群。 在国际层面,中国推动与东盟、金砖国家的AI合作,例如向印尼提供智慧城市AI解决方案,与巴西共建农业大数据平台。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指出,美国的技术封锁反而可能加速中国自主创新,形成“倒逼效应”。 这场科技博弈正重塑全球权力结构,美国智库“特别竞争研究项目”报告显示,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竞争激烈,中国在5G、先进制造等基础设施密集型领域领先,而美国在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保持优势。 为应对中国挑战,美国国会下属委员会建议启动类似“曼哈顿计划”的AI研发项目,通过政府主导集中资源。 欧盟则寻求平衡,既参与美国主导的“芯片四方联盟”,又推动《人工智能法案》立法,要求高风险AI系统透明化。 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中美可能在AI治理、伦理标准等领域展开合作,但在核心技术、市场份额争夺上仍将持续对抗。 特朗普政府的“AI行动计划”试图通过政策组合拳遏制中国发展,但实际效果可能事与愿违。 正如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学者斯科特·辛格所言:“AI技术的全球性灾难面前,没有赢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如何平衡竞争与合作,将是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
不敢相信特朗普突然宣布!7月26日,特朗普在白宫临行前的记者会突爆核弹级消息
【78评论】【1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