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女子跟相爱之人相约吞大烟自杀,刚吞下去男人害怕给女子家人打电话,才得救,该女子后来成为张爱玲的后母。
1934年秋,张爱玲回到天津静海张公馆,发现家里多了一个女人,她就是孙用蕃,张志沂的新婚妻子,从此成为张爱玲生命中无法回避的继母。
孙用蕃出身显赫,父亲孙宝琦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作为七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个,她从小就展现出不同于其他姐妹的叛逆性格,家族史料记载,她是孙家唯一拒绝包办婚姻的女儿。
1920年代初,年仅二十出头的孙用蕃与一位京剧票友相恋。两人感情炽烈,甚至约定要吞食鸦片双双殉情,据孙家佣人回忆,那天深夜孙用蕃真的服下了鸦片,但男方临时胆怯,连夜赶到孙府求救。
孙宝琦闻讯赶到,发现女儿已经昏迷不醒,经过一夜抢救才脱离危险,但这件事彻底激怒了这位政坛要人,他下令将孙用蕃软禁在天津老宅,这一关就是十三年。
1933年,四十一岁的孙用蕃终于重获自由,彼时张志沂刚与黄逸梵离婚,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孙用蕃。两人都有吸食鸦片的习惯,很快走到一起,1934年春,他们在天津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婚后的张家充满了鸦片的味道,张爱玲在小说《私语》中写道:“从黄昏到深夜,父亲和继母躺在烟榻上,房间里弥漫着甜腻的鸦片香味,像一朵正在枯萎的花。”
孙用蕃与当时的社交名媛陆小曼关系密切,两人经常在上海的鸦片馆碰面,上海《申报》曾报道她们在某次聚会上的装扮,称其为“新女性中的旧式美人”。
作为继母,孙用蕃对张爱玲的态度复杂,据张爱玲的同学回忆,1935年某天张爱玲因为顶撞继母被父亲关在房间里,连续几天不给饭吃,幸好佣人偷偷送食物,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这次禁闭事件让张爱玲下定决心离开张家,1937年,她考入香港大学,彻底告别了这个令她窒息的家庭环境,在给朋友的信中,她写道:“我终于可以自由呼吸了。”
抗战期间张志沂和孙用蕃迁居上海法租界,由于鸦片供应中断,两人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1943年,张志沂因肺病去世,孙用蕃成了寡妇。
张志沂去世后,孙用蕃的生活陷入困顿,她变卖家产维持生计,但鸦片瘾难以戒除,据邻居描述,经常看到她独自坐在窗前,目光呆滞地望着窗外。
1950年代初,上海开展禁毒运动,孙用蕃被送进戒毒所,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她成功戒除了鸦片,但身体已经严重受损,1956年,她在上海一家医院去世,享年64岁。
李碧华在创作《胭脂扣》时,曾专门研究过孙用蕃的经历,小说中女主人公如花的命运轨迹,明显借鉴了孙用蕃为爱殉情后被家族软禁的真实经历。
张爱玲在美国期间,很少提及这位继母,但在1976年写给朋友的信中,她说:“孙用蕃也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她的悲剧在于既想要自由,又无法承担自由的代价。”
孙用蕃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她敢于反抗包办婚姻,追求爱情自由,这在当时的女性中并不多见,但她选择的反抗方式过于极端,最终害了自己也伤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