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不容二虎,堂堂贺龙难显神威,西野司令员谁更适合?从抗日战争开始,贺龙一二O师长期负责陕北的安全任务,并担任晋绥军区司令员,一些纵队司令员如廖汉生,贺炳炎等均是其红军时期的老部下,对贺龙非常尊敬。
新中国成立那年整编军区,大规矩是把原班带兵的老将留下来管老地盘。
三野的陈毅接着镇守华东,四野的林彪继续坐镇中南,一野的彭德怀还是盯着西北。
唯独西南军区情况特殊,司令员的位置没给带着二野打进四川的刘伯承,反倒落在了贺龙肩上。
贺胡子在四川的名号那是响当当的。
1927年南昌起义那会儿,他当军长的队伍就是主力。
二十多年后解放大西南,他带着十八兵团从北边压下来,刘邓大军从东边推过去,两条铁钳一夹,国民党的九十万部队像雪块似的化了。
要收编这么些降兵,就得靠老贺在川中的威望。
军阀混战那会儿的袍哥旧部,抗日时期的同袍故交,连深山里的土司都认得他那把大胡子。
这差事换别人真接不住。
这人带兵有样本事挺特别:养肥了的部队舍得往外送。
南昌起义后他把亲兵交给组织整编,长征路上红二方面军刚拉扯成形就支援中央红军,最绝的是1945年抗战快收尾,他把自己带熟的120师精锐全送去东北战场,自己留在晋绥管后勤。
有回老部下在四野吃了败仗挨彭老总训,贺龙半夜跑去拍桌子:"打狗还得看主人!"
转脸却把闹情绪的将领关了禁闭,护犊子归护犊子,军令大过天。
西南军区挂牌那天,贺龙的副手名单亮出来就是三张王牌:陈赓当第一副司令,这人打仗鬼点子最多,带着兵用竹筏子漂过长江。
周士第管日常,解放太原时就是他顶着炮火往前拱。
还有参谋出身的李达,后来朝鲜战场上美国飞机炸不断的运输线,就是他摆弄的。
三个能人凑堆干活,修成渝铁路那会儿,铁轨铺到陡坡跟前,几百民夫愣是抬着铁轨唱川江号子翻过山。
贺老总坐镇西南五年,最露脸的是把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
当时往西藏运粮特别难,牦牛驮着青稞翻雪山,走三十里得歇三天。
贺龙叫人把苏联卡车拆成零件,蚂蚁搬家似的运过金沙江,在邦达草原上重新拼装。
康藏公路通车前三年,这些拼装车硬是运出两万吨盐巴茶叶,藏族老乡管它们叫"铁牦牛"。
1959年进北京当军委副主席,贺龙搞起正规化有板有眼。
要求师长下连队必带三件宝:皮带手电笔记本,记满二十页才能回机关。
有次视察潜艇部队,闻见潜艇兵汗衫馊了,当场批经费做纯棉军装,说:"娃儿们在水底下闷罐子里遭罪,总得穿件透气的。"
1963年冬天特别冷,毛主席生日那天,贺龙拎着井冈山捎来的红米走进丰泽园。
警卫员见他把怀表贴在耳边听声响,糖尿病闹得眼睛看不清钟点了。
等见到主席在藤椅上看文件,他挺直腰板敬军礼,脚跟碰得比年轻参谋还响。
文革闹起来那阵,老帅里头贺龙挨得最重。
1968年躺病床上输液,听见窗外高音喇叭喊打倒走资派,忽然哼起《东方红》。
护士看见老头把毛主席手稿压在枕头下,纸页边角都磨起了毛边。
临终前回光返照那刻,他手指颤巍巍指向中南海方向,最后句话没来得及出口。
贺龙追悼会拖到1975年才办,骨灰安放八宝山那天,周恩来扶棺走了七十三步。
将军家乡桑植县的老赤卫队员,翻山越岭背来一篓土特产,篓子最底下埋着1935年的党员证。
而今洪家关的贺龙纪念馆里,有面墙专挂他三次移交部队时的名册,纸页间夹着许多陌生官兵的照片。
那是被整编后又牺牲在别的战场的无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