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开国中将吴信泉与他的妻子和12个孩子,一起拍下了这张全家福,吴将军一生只有俞惠如这一任夫人,这12个孩子全部都是她一人所生。 1961年夏天,沈阳炮兵司令部大楼前,一家十四口站成两列,定格在黑白底片上的,是一段被战火与岁月锤炼出的家族记忆。 吴信泉穿着便装,精神矍铄地立在正中,身旁的俞惠如身着素雅上衣,面带微笑,他们身前,是十二个孩子,年纪从襁褓至少年,整齐列队,乖巧伫立,这是一位共和国中将的家庭肖像,更是一位母亲的生命写照。 俞惠如青年时期就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她曾是女子宣传队队长,1940年,她在一次抗战欢迎会上结识了吴信泉。 当时吴正率部驻扎安徽五河,台上那位穿着灰布军装、声音清亮、言语铿锵的年轻女子,引起了这位指挥员的特别注意,俞惠如看重这个军人身上的诚实与担当,终究在风雨飘摇中,作出了与他相守的决定。 那一年的婚礼,既无华服,也无筵席,甚至没有一张合影,却成为日后他们家庭坚实根基的起点。 婚后一年,长子降生,此后俞惠如几乎每两年就多一个孩子,直到12个,在战火蔓延、生活艰苦的岁月里,她既是母亲,又是家中的主心骨。 丈夫常年奔波在前线,俞惠如一人独自撑起整个家,照顾孩子、缝补衣物、劈柴做饭、还要兼顾地方的组织工作。 长时间缺乏照应,她曾患过严重的营养不良,但从未在子女面前流露一丝懦弱,她不靠他人施舍,也不曾向组织多提要求,只一心操劳家庭。 即便家中孩子众多,她仍能将家务安排得井然有序,大的照顾小的,每人都有分工,少有怨言。 吴信泉历经土地革命、抗战、解放战争直至抗美援朝,他是第一批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将领之一。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吴信泉率领第39军首战云山,大破美军第一骑兵师,攻克平壤,挺进汉城,战功赫赫。 他以胆识与谋略著称,作战决断果敢,是麦克阿瑟眼中的“难缠对手”,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在家中却少有威严,反倒是孩子们的游戏伙伴与“运动领队”。 他酷爱体育,尤其热衷篮球,几个儿子从小就在他的带领下投篮练习,在总参机关组织的比赛中,“吴家军”曾屡屡获胜。 除了球场上的奔跑呐喊,他也参与日常家务,回到家他不讲战场上的功勋,只关心米缸里是否还有粮、孩子的鞋子是否破了。 吴家虽大,却无一人娇纵,吴信泉与俞惠如在家庭教育上立规甚严,他们将军队纪律带入家中,不搞特权,不许懒散。 孩子们从小起床有定时,饭后需自理碗筷,劳动是日常之一,吴信泉常强调“生活要有秩序”,他不喜欢空谈道理,却通过身体力行感染子女。 孩子们穿的衣服多由降落伞布缝制,旧衣改小,小衣再传下去,俭朴的作风渗透进了这个家庭的每一个细节。 他们的长子吴皖湘,长大后参军,从士兵做到大校,其他孩子也大多各自成才,皆能独立生活,他们从未因为父亲的功绩而炫耀,也不曾借机谋求便利,这种家教,正是俞惠如在日复一日的点滴中潜移默化传递的力量。 晚年时,吴信泉逐渐因病体衰,他在病榻前拉着孩子的手,留下那句朴素却深沉的告别:“不劳动,不得食。”他一生清正廉洁,从不贪图享受,更不让孩子倚仗背景,临终前的这句话,概括了他全部的信仰与坚持。 当我们重新审视那张1961年的合影,会发现这不仅是一个将军家的记忆,更是共和国早期家庭缩影的一部分,在那个物质匮乏而精神丰盈的年代,夫妻二人共同维系的不只是生活的温度,更是信念的延续。 俞惠如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英雄母亲”的分量,吴信泉则以铁血与柔情,共同撑起了家与国的双重责任,这种深沉的家庭力量,不在声势浩大中显现,却能穿越时光,令人肃然起敬。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1961年,开国中将吴信泉与他的妻子和12个孩子,一起拍下了这张全家福,吴将军一
历史阅读者
2025-07-26 08:31:35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