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八路军一名班长,为了掩护队伍撤离,引着鬼子往悬崖上跑,跑到悬崖边上扭

只言片语里 2025-07-26 02:53:54

1940年,八路军一名班长,为了掩护队伍撤离,引着鬼子往悬崖上跑,跑到悬崖边上扭头一看,身后竟然跟了几百个小鬼子! 于起玉,1915年出生在山东莒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早逝,他和母亲靠种几亩薄田过活。村里路不好,夏天尘土飞扬,冬天泥泞不堪,他小时候常光脚挑水,练出一身硬骨头。1937年日军打进山东,村里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乡亲的房子被烧,邻居被刺刀挑死,他气得眼都红了,咬牙报名参加了八路军。进了129师385旅特务连侦察排,他凭着脑子活、胆子大,很快就当上了一班班长。侦察任务他干得漂亮,夜里摸哨、探敌情,总能带回准信儿,战友们都服他。 1940年春,八路军在晋东南山区打得正艰苦。兵站是主力部队的命根子,装着粮食、弹药、医药,全靠几百民工和牲口驮着,在老百姓掩护下偷偷转移。日军知道这茬儿,眼睛死盯着兵站,想一锅端了八路军的后勤。侦察排的任务就是拼了命也要保住兵站。年初,排长在旅长面前立下军令状,人在兵站在。于起玉和战友们把这话刻在心里,每次兵站停下来休息,他们就把哨位设到好几里外,瞪大眼睛盯着四周,绝不让日军钻空子。 这年春天,日军憋了一肚子火,之前几次偷袭兵站都没得手,情报网终于探到兵站的准位置。他们集结了五百多人,黑灯瞎火地朝兵站扑来,想来个突然袭击。幸好侦察排的哨兵眼尖,凌晨四点多就发现远处有火把晃动,赶紧报信。排长当机立断,分派任务:于起玉带一班十个战士去堵敌人,拖住他们;二班三班护着兵站赶紧撤。于起玉二话不说,带上步枪和手榴弹,领着人就冲了出去。 战斗在山坳里打响了。一班战士借着夜色,摸到日军先头部队跟前,猛地开火。子弹嗖嗖地飞,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好几个当场倒下,剩下的缩了回去。于起玉带着人抢占了一块高地,居高临下守着路口。日军吃了亏,气急败坏,拉来几门山炮,对着高地一通乱轰。炮弹炸得土石乱飞,战士们趴在石头后面,咬牙坚持。炮声一停,日军又派了四五十人上来摸情况。于起玉沉得住气,等敌人靠近三十米,带着人甩出一堆手榴弹,炸得日军鬼哭狼嚎,全军覆没。 天蒙蒙亮,兵站总算撤到安全地方,可高地上只剩于起玉和三个战士,子弹快打光了。日军看清高地上人少,立马改了战术,分头包抄过来,喊杀声铺天盖地。于起玉带着三个战友且战且退,往后山悬崖方向跑。一路上,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一个被子弹打中,滚下山坡;一个拉响手榴弹,和追兵同归于尽;最后一个被机枪扫中,趴在石头后面没了动静。于起玉成了光杆司令,身后几百日军紧追不舍,刺刀闪着寒光。 跑到悬崖边,前面没路了,崖下黑乎乎一片。于起玉喘着粗气,回头一看,三四百个日军黑压压跟上来,杀气腾腾。他嘴角扯出一抹冷笑,猛地转身,纵身跳下悬崖。身体撞在半山腰的荒蒿丛里,昏死过去。日军追到崖边,探头看了看,没敢下去搜,灰溜溜撤了。于起玉这一跳,不但保住了兵站,也让日军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第二天早上,几个老乡路过悬崖下,发现荒蒿丛里的于起玉,身上全是血,气息弱得像根丝。老乡们冒着风险,用木板把他抬到隐蔽地方,又辗转送到了八路军野战医院。医生们忙了一宿,总算保住他的命。可他腰椎摔坏了,腿再也站不起来,落了终身残疾。伤好后,他没法再上战场,就主动要求当后勤教员,拄着拐棍给新兵讲侦察和打仗的经验。抗战胜利后,他回了莒县老家,种地过日子,低调得像个普通农民。晚年他常坐在村头老树下,给孩子们讲当年的仗怎么打,声音虽轻,却字字铿锵。

0 阅读:0
只言片语里

只言片语里

把玫瑰藏于盛夏 把海棠藏于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