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了你机会,你却去求日本:想和日本一起挖稀土?欧盟有个冯德莱恩,不亡都没天理

波览历史 2025-07-24 10:10:13

中国给了你机会,你却去求日本:想和日本一起挖稀土?欧盟有个冯德莱恩,不亡都没天理啊。   作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此番访日、访华连轴转,一边高喊“战略自主”,一边四处拉帮结派,试图用政治拼凑产业出路,看似在布局未来,实则难掩焦虑本质。   7月22日,冯德莱恩率领欧盟高层开启对日本的访问行程,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举行会谈。   冯德莱恩在启程前接受媒体专访时透露,与日本的合作重心是共同开发稀土资源,并建立一个所谓“竞争力联盟”。欧盟出项目,日本出资、出技术,格陵兰岛、非洲和欧洲大陆的稀土矿被摆上合作清单。   今年四月,中国实施出口管制后,日本汽车企业已深受影响。尽管如此,日本仍试图通过所谓“城市矿山”技术寻求突破,在资源回收方面有所作为。   欧盟显然也意识到了自身的产业短板。法国今年三月启动了欧洲首个大型稀土回收工厂,日本国有资本和部分私企也参与其中,被视为欧日合作的试验田。   但这座工厂即便建成,预计产量也只能满足全球需求的5%左右,且高纯度稀土的冶炼工艺仍需依赖中国。冯德莱恩口中的“光明前景”,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稀土行业的核心并非简单的“挖”,而是从矿石开采到冶炼分离、再到深加工材料的全链条控制力。中国早已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体系,占据全球90%以上的冶炼分离产能。   从溶剂萃取的百级工序,到对放射性伴生元素的环境处理,再到规模化生产下的成本控制,都是中国几十年技术积累的结果,不是靠几份资金合作协议就能轻易复制的。   冯德莱恩希望借助日本的技术积累和资金投入,试图在全球稀土产业中争取更多话语权。这一设想在欧盟内部也有一定支持,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欧洲希望摆脱对中国产业链的高度依赖。   然而产业协同能力的薄弱、环保法规的严苛、成员国政策的不一致,让欧盟的“独立自主”更多停留在口号层面。   格陵兰岛和非洲的稀土矿虽然储量可观,但开发面临原住民权益、环境抗议、项目审批等诸多挑战。   美国对这些地区的战略觊觎更使局势复杂化。冯德莱恩若真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是否能在这些充满不确定性的地区持续推进合作,是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难题。   此次访日安排紧贴访华行程,冯德莱恩此举被外界视为在为中欧谈判“造势”。   有关人士分析指出,欧盟此行先赴日本,意在制造谈判筹码,为即将展开的中欧领导人峰会增添心理优势。冯德莱恩试图用与日本合作的姿态向中国施压,希望在稀土领域获得更多谈判空间。   7月23日,冯德莱恩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在日本与石破茂会面后,随即飞往北京,与中方共同主持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峰会。   中方对此次会谈高度重视,但在会议前夕,欧盟却以所谓“援俄”为由,将两家中国金融机构列入对俄制裁名单,引发中方强烈不满。   中方明确表示,欧盟若继续在“去风险化”政策框架下打压中国企业,将遭遇坚决反制。中欧关系的稳定发展,需要相互尊重和实质行动,而非一边合作一边动手制裁。   欧盟所谓的“核选项”也被摆上桌面。据悉,若与美国的贸易谈判破裂,欧盟可能对美国服务业发起反制,这也是美欧之间最具威慑力的博弈手段。   美国服务业是其对外贸易中仅有的顺差领域,一旦遭遇制裁,其影响将不容小觑。这使得欧盟在对美、对华之间左右为难,冯德莱恩的多线操作也显得愈发吃力。   中欧经贸关系向来紧密,尤其是德国等制造业国家对中国产业链依赖程度极高。稀土作为关键原材料,其供应稳定性关乎整个工业体系的运行。   冯德莱恩若真想为欧盟谋得长远利益,与中国保持稳定合作关系才是最现实、最可行的路径。   欧盟希望通过合作开发稀土、建立新供应链体系,实现所谓“战略自主”,但从现实出发,仅靠与日本的合作远远不够。   日本自身也面临原材料短缺、技术路径不成熟、成本高昂等问题,其城市矿山项目仍处于测试阶段,深海稀土泥开发距离商业化至少还需十年。   冯德莱恩在访日时提出建立“2+2”对话机制,由外交和经济部长共同参与,旨在加强欧日战略合作。她还希望借助CPTPP平台与更多国家建立联系,推动WTO改革。   然而WTO当前自身机制瘫痪,美国长期拒绝支持法官任命,已使该组织失去原有功能。欧盟若想通过规则制定改变格局,需要的不仅是理念,更是实实在在的落地能力。   冯德莱恩此行的“表演性合作”意味浓厚,却缺乏实质推动力。欧日的“短命联盟”造势成分居多,难以撼动全球稀土产业格局。   欧盟此举不仅难以实现所谓“供应链安全”,反而会加剧自身的产业焦虑。 信息来源:冯德莱恩:想跟日本一起挖稀土·观察者网

0 阅读:4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