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申遗”的韩国没想到,这一次,联合国竟不再给它留一丝体面! 在全球化的背

指尖上的凤尾蝶 2025-07-23 11:52:02

“乱申遗”的韩国没想到,这一次,联合国竟不再给它留一丝体面!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

它不只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更是人们对自己身份认同的一种体现,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是这个领域的重要守护者。

随着交流越来越多,共享和借用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但不管怎样,真实性始终是判断一个文化项目是否能被认可的关键标准。

最近,一场关于文化归属的国际争论,让一个在申遗方面一直很活跃的国家吃了个大亏。

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五千年文明不是说说而已。

几千年的历史积累,已经有六十多个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一个证明。

以端午节为例,吃粽子、赛龙舟,是很多中国人从小就有的一种记忆,孩子们手腕上系的“五色绳”,也寄托着驱邪避灾的美好愿望。

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百姓为了防止鱼虾啃食他的身体,就把米投入江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延续千年的传统。

中国的文化传承,不只是节日那么简单。

戏曲就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艺术形式,它把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甚至武术都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极具表现力的舞台效果。

很多人小时候可能不太理解,但随着年龄增长,反而能从中感受到它的魅力,这也被网友调侃为“血脉觉醒”。

现在借助现代传播方式,精致的舞台设计和演员们饱满的情感表达,正让戏曲重新焕发出活力。

除了这些,中国的文字、陶瓷、乐器、服饰,每一样都有清晰而悠久的传承脉络。

正是这种扎实的文化底气,让中国在面对外部挑战时显得更加从容。

当然,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在中国的邻居韩国,他们的文化面貌则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冬天漫长寒冷,为了在缺乏新鲜蔬菜的时候维持生活,韩国人发展出了多种腌制方法,“泡菜”也因此成为他们餐桌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2013年成功被列入非遗。

而韩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可能是它的影视产业。

从《来自星星的你》到《鬼怪》,韩剧凭借精美的制作、巧妙的情节和对社会话题的关注,吸引了大量观众,并带动了韩国的时尚、美妆乃至医美文化的全球传播。

不过,当一个国家对申遗的热情延伸到一些边界不清的领域时,争议自然也就出现了。

韩国在申遗方面的积极和野心大家有目共睹,但最近,这条路似乎走得不太顺利了。

不久前,有关韩国申遗失败的消息,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少关注。

据报道,韩国申请的几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为证据不够充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待撤销”或“信息不全”的观察名单。

到底发生了什么?

回溯历史,人们发现争议的核心往往在于文化的起源。

韩国曾声称“泡菜”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中国的古籍《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时期)里早就详细记录了多种腌菜的方法。

更早的实物证据,则出现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里面就有用于腌渍的陶罐,时间上比韩国的说法早了几百年。

同样,对于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也有学者指出,中国湖北出土的傩戏面具,不仅在图案上与韩国相关仪式使用的面具相似,而且年代还要早近千年。

当中国方面提交了一系列详实的考古和文献资料后,这场关于文化源头的讨论进入了新的阶段。

有了这些清晰的资料作为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要求韩方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结果却出乎意料——韩方提供的材料在审查人员看来显得十分薄弱,难以支撑其申报主张。

最终的结果虽然让人惊讶,但也合情合理:在证据链不完整、历史来源不明的情况下,部分申遗项目被直接驳回。

这次事件的意义,可能已经超出了本身。

它清楚地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核标准正在变得更加严格,对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原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网友表示:“造纸术被韩国申遗,为什么很少有人提?

众所周知,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全世界都公认,居然还能被申遗,难道世界上有两种造纸术?”

还有的网友觉得:“韩国人的逻辑,偷不算偷,这是读书人的事。”

这无疑给所有试图在文化上‘蹭热度’的行为敲响了警钟:耍小聪明终究会被反噬,光靠包装和故事远远不够,历史的证据才是最后的通行证。

0 阅读:13
指尖上的凤尾蝶

指尖上的凤尾蝶

指尖上的凤尾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