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韩国人因为中国人日子越来越舒服,心生嫉妒而反中。   最近,韩国一档电视节目里,

韩国人因为中国人日子越来越舒服,心生嫉妒而反中。   最近,韩国一档电视节目里,有个“教授”讲了句话,可真是让人惊讶。他说:“中国人过得好,我就很不舒服。”这话一出口,在韩国社会就像投下了一颗炸弹,闹得沸沸扬扬,很快也传到了咱们中国,激起了大家的讨论。   几年前,韩国有个纪录片叫《东方他者——中国》,通过在街头采访,得出个结论:有高达七成半的受访者对中国印象不好,甚至还用上了“落后”“窃贼”这样难听的词。   后来又有调查显示,这个负面看法的比例一度涨到了81%,据说在全球五十多个国家里,韩国对中国负面看法的比例排第一。   但奇怪的是,韩国有个叫金兰都的教授,他的看法却和这些大不一样。金兰都教授被称作“中国通”,他曾很直接地说过:“全世界只有韩国看不起中国,而中国青年眼里根本没有韩国。”   一边是韩国社会好多人对中国表现出不舒服和反感,另一边却是中国年轻人对韩国不太在意,这两种认知的巨大差距,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要说韩国社会为啥对中国有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得从历史找找原因。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韩国靠着半导体、汽车这些产业,一下子成了“亚洲四小龙”,经济上取得的成绩,让韩国人特别有民族自豪感。   那时候,咱们中国大陆还在努力搞基础建设,出口的大多是些廉价商品。这种优越感,慢慢地就在韩国社会形成了一种集体记忆,甚至还弄出了个“三明治理论”,觉得自己夹在日本和中国中间,可又比中国先进很多。   历史遗留的一些事儿,再加上现实中的焦虑,让这种情绪变得更严重了。比如说高句丽历史归属的争议,还有端午节申遗时产生的文化摩擦,这些事儿在很多韩国民众心里,种下了觉得中国在进行“文化掠夺”的不满。   韩国历史上长期受大国影响,现在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很容易就让他们想起以前当“藩属国”的日子,心里害怕。而且,随着中国实力不断增强,这种不安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烈。   特别是在经济和科技方面,韩国对中国的态度,从一开始的瞧不起,到现在变得特别焦虑。以前他们看不上中国,可现在现实的数据摆在那儿,让人没法忽视。   中国的经济体量比韩国大太多了,在5G、新能源汽车这些前沿科技领域,也超过了韩国。就拿贸易来说,2018年,韩国跟中国做生意还有556亿美元的顺差,可到了2023年,却变成了180.4亿美元的逆差。   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都跌到1%以下了,现代、起亚汽车的销量,跟中国比亚迪比起来,连零头都不够。这种实力上的大逆转,对韩国企业的发展冲击很大,也让韩国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打击。   以前的傲慢,就慢慢变成了现在的嫉妒和敌意。再加上“萨德”事件,对两国关系伤害不小,民间的负面情绪自然也就越来越多。   金兰都教授,经常到中国做调研,亲眼看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他很敏锐地发现,中国年轻人的眼光早就放到全球了,他们关注美国、欧洲,关注硅谷的科技创新,关注华尔街的金融动态。   对于韩国这个邻居,中国年轻人确实没花太多心思去关注。金兰都教授还打过一个比方,说韩国和中国就像蚂蚁和大象,蚂蚁就算跑得再快,大象一步就能跨过去。   这反映出两国在体量、发展模式还有国际定位上,有着本质的区别。韩国是个小国,发展战略比较集中,主要靠几个优势产业;中国就不一样了,从粮食生产到太空探索,各方面都在发展,是个全能型选手。   因为对中国的认知有偏差,一些韩国企业没看清形势,错过了中国市场这个巨大的机会,这也影响了它们在全球的竞争力。   那些故意煽动对立情绪的韩国媒体,虽然一时吸引了眼球,可最后伤害的,是两国老百姓的利益,对长远发展一点好处都没有。   不管韩国有些人怎么想,现实就是中韩在经济上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了。釜山港七成的集装箱业务都和中国有关,青岛和首尔之间每天都有很多往返航班,两国的供应链也盘根错节,谁也离不开谁。   而且,现在学中文的韩国人越来越多,这说明实际需求让大家不得不正视中国,不能再被那些情绪和偏见左右。   就像金兰都教授提醒的,如果韩国社会不赶紧改变那种固有的优越感和焦虑心态,还一直陷在不理性的情绪里,最后错过发展机会的,肯定是韩国自己。   中韩是搬不走的邻居,对抗没有一点好处。只有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情绪,面对现实,找到两国共同发展的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评论列表

都峤山人
都峤山人 7
2025-07-19 15:49
“窃贼”这两字除了大韩民国,谁都受不起,连阿三都不行!
用户14xxx73
用户14xxx73 1
2025-07-20 12:29
中国发展了!一窝子贼不舒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