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251年,司马懿去世,几天后司马昭提着腰刀对司马师说:“哥哥,父亲已故,我们去后

251年,司马懿去世,几天后司马昭提着腰刀对司马师说:“哥哥,父亲已故,我们去后院将柏夫人母子杀掉,从而为母亲报仇雪恨!”司马师吓得抱住弟弟大声喊道:“你难道将你父亲临终前的嘱托给忘的一干二净了吗?我们不能如此不孝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这个曾在曹魏政坛翻云覆雨的权臣,最终没能带走他一生的算计,他留下的不是一纸诏书,而是一句遗言:善待柏夫人母子,这句话看似普通,却像一颗钉子,钉在了司马家的心脏深处。 柏夫人是司马懿晚年的宠妾,相貌出众,深得宠爱,她为司马懿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司马伦,与她相对的,是司马懿的发妻张春华,一个曾与他共患难的女人,张春华年轻时曾为丈夫顶罪杀人,手段果决,智识不凡,但在司马懿权势如日中天之后,却被他逐渐冷落,到了晚年,柏夫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张春华的命运。 张春华的失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她曾亲手熬药送到丈夫床前,却遭到辱骂,甚至被斥为“老物可憎”,她的尊严在夫君的暴怒中被践踏殆尽,最终选择了绝食抗议,当时,她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都还年轻,他们为母亲的不公而愤怒,甚至陪她一起绝食,逼迫司马懿让步,张春华虽然被劝回吃饭,却不久便郁郁而终。 这件事在司马家族内部造成了不小的震荡,张春华死时,司马昭年纪尚轻,但他心中的怨恨早已埋下,司马懿虽然为人深沉老练,却也明白这段家事的后患无穷,因此,临终前他特意嘱托两个儿子,不得加害柏夫人和她的儿子司马伦,这不是出于仁慈,而是出于对家族稳定的考虑。 司马懿死后,司马昭的怒火被重新点燃,他始终认为母亲之死与柏夫人有关,而柏夫人所生的司马伦虽然年幼,却是司马懿的骨血,若日后被人利用,极有可能成为家族内部的隐患,在司马昭看来,只有尽早除去这一枝旁枝,才能让家族免于将来祸乱。 但事情并非他一个人说了算,作为长子,司马师在父亲死后掌握了兵权,他比弟弟沉稳得多,也更懂得政治的复杂,他明白,一旦动手杀害柏氏母子,不仅违背父命,更会在朝堂上落人话柄,士族门阀最重名声,若兄弟相残的消息传出,整个司马家都将陷入被动,不仅如此,柏夫人背后还有不少势力支持,动她,不是轻举妄动就能收场的。 于是,兄弟之间的分歧摆在了明面上,司马昭想斩草除根,司马师却力主保全,两人各执一词,最终达成了一个妥协的结果:柏夫人被迫自尽,司马伦则保住性命,被封为安乐侯,远离权力中心。 这场家族内部的风波表面上平息了,但后患并未真正消除,司马伦虽然年幼,却从小就活在兄长们的阴影下,他没有真正的权力,也没有足够的才能,却因为自己“安乐侯”的身份而被世人关注,他在洛阳过着奢靡的生活,仗着血统横行无忌,多次犯事,却屡屡被宽宥。 晋武帝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也是司马伦的侄子,出于亲情,他对这位叔父多有包庇,哪怕司马伦在任职期间屡屡失职,甚至因用人不当引发边疆叛乱,也不过是调回京城,虚职安置,如此宽纵,反倒助长了司马伦的野心。 到了西晋中期,朝廷内外风雨飘摇,晋惠帝昏庸无能,政权掌握在皇后贾南风手中,司马伦见时机成熟,开始和太子旧部暗中联络,起初他并未急于行动,而是耐心等待贾后与太子之间的矛盾激化,当太子最终被废,司马伦便顺势起兵,以“替太子报仇”为名发动政变,贾南风被诛,司马伦则一跃登上皇位。 他称帝时已年迈,政令不出中书,朝堂上下皆知这只是场权力闹剧,他为人无德,治政无方,甚至在登基时强令群臣用狗尾装饰官帽,讽刺意味十足,这场狗尾续貂的闹剧很快点燃了全国的战火,八王之乱自此爆发。 各地藩王以“清君侧”为名纷纷起兵,西晋政权陷入内乱,司马伦很快被推翻,饮下毒酒,结束了短暂而荒唐的帝王生涯,在那杯金屑毒酒滑入喉咙时,他或许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兄长们当初放过的一枚未爆之雷。 司马懿曾以权谋出名,一生避祸趋利,但他也没能算到,自己留下一句“善待柏氏母子”的遗言,日后竟成为家族悲剧的导火索,他或许出于爱子之情想保全司马伦,却没能识破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推翻司马家江山的祸根。 历史的讽刺在于,司马昭当年如果坚持己见,或许能斩断这条祸根,但他最终顾及父命与兄长情面,放下了手中的刀,换来了短暂的平静,却埋下了长久的乱源,几十年后,那未落之刀的余波,终将整个西晋王朝吞噬。 信息来源:趣历史网:司马懿去世之后 作为兄弟的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