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2016年,毛主席曾经的秘书高智即将走到生命终点,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特意赶来西安

2016年,毛主席曾经的秘书高智即将走到生命终点,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特意赶来西安看望,高智激动地泪流满面地表示:当初不该离开毛主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6年4月,西安某家医院里,88岁的高智躺在病床上,他因肺部感染入院,身体已经非常虚弱。   就在一个普通的春日午后,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病房门口,是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带着家人从北京专程赶来探望。   毛新宇站在床边,轻轻握住高智的手,高智的眼圈立刻红了,眼泪顺着脸颊流下,他神情激动,用尽力气挤出一句话,这是他憋在心里几十年的话:当年不该离开主席。   这句话他从未对旁人说起,自1962年离开毛主席身边后,他始终觉得那是一个错误的决定,那个年代,中央提出要精简机关编制,毛主席亲自征求他的意见,他没有多犹豫,就说想去陕西。   当时国家困难,地方缺人,他想着自己还能干些事,毛主席叮嘱他,到了地方也要继续做些事情,那时他还年轻,不知道这句话在他后半生会变得如此沉重。   离开中南海后,高智被安排到陕西省委政研室工作,后来调到铁路系统,参与宝成铁路的建设,这条铁路要穿越秦岭隧道群,施工难度大,他负责的段落每天都要跑现场,忙得不可开交。   但他从来没有忘记毛主席的那句话,他出门总带一个小本子,记录隧道的数量、长度、施工问题,别人觉得他是搞科研,他心里清楚,他是记给主席看的。   1965年,高智被选为赴阿尔巴尼亚的技术交流团成员,代表团需要到北京集中,他提前两天到达,想着能不能再见毛主席一面,他没有坐飞机,而是坚持坐火车,一路上记录从西安到郑州沿线的铁路情况。   他抵京后立刻前往中南海西门,值班的同志还记得他,很快就放他进去,他等了一会儿,毛主席让他进去,他走进熟悉的居所,那是他曾经每天工作的地方。   两人见面后谈了四十多分钟,毛主席详细询问了铁路施工的细节,也谈到了延安的记忆,他听得入神,几次差点忘记了时间,那天晚上,他还陪同主席参加了一场小型舞会,他没有想到,这一见,竟成了永别。   1976年9月9日中午,他在西安铁路局食堂吃饭,听到广播中传来哀乐和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他手中的筷子掉在了桌上,整个人僵在原地,他立刻请假,想赶赴北京吊唁,但单位不同意。   几天后,北京方面打来电话,说中央办公厅通知所有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人都要参加告别,高智怎么还没到。   第二天一早,他登上前往北京的列车,抵达后他住进民族饭店,在那里见到了很多老同事,9月16日,他来到人民大会堂向主席遗体告别,站在灵柩前,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   追悼会结束后,他曾提出想调入毛主席纪念堂工作,他愿意用余生守在主席身边,申请没有获批,他便将心思转向文字,他开始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用文字记录那些与毛主席相处的细节。   他写了很多文章,内容涵盖文件处理、生活习惯、外宾接待等,他不是作家,也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他的文字真实质朴,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   他把这些文章整理成册,后来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他也曾多次捐出自己珍藏的毛主席书信和工作笔记。   他的家里一直挂着毛主席的照片,每年12月26日,桌上都会摆几个小菜,点上一炷香,他坐在椅子上沉默许久。   毛新宇来访的那天,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快要走了,他握着毛新宇的手,像是终于把一块压在心头的石头放下。   他知道自己这辈子没能再回到主席身边,但毛主席的后代还记得他,还愿意来看他,这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安慰,他的神情安详,眼中有光。   几天后,2016年4月15日,高智在病房中安然离世,按照他的遗愿,家人将他手写的回忆录手稿、老照片一并捐赠给了韶山毛泽东纪念馆。   他用一生兑现了对毛主席的承诺,虽然身在地方,他始终未曾离开那个精神的中心,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有着一种深沉而坚定的力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毛泽东秘书高智在西安病逝,外调陕西后悔“不该离开毛主席”——澎湃新闻

评论列表

雷霆左岸
雷霆左岸 1
2025-07-07 17:22
教员的言行影响了身边的工作人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