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想搞钱,必须先懂“高杠杆思维”!
有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很多人拼尽全力,也只是刚刚过上温饱的生活,而另一些人,看起来轻轻松松,却一夜暴富。
这不是鸡汤,也不是运气,是他们掌握了一个关键思维——高杠杆思维。
在赚钱这件事上,天赋、努力都重要,但如果没有意识到“杠杆”的力量,再怎么努力也可能事倍功半。
你一个人干十年,不如别人借助杠杆干一天。
普通人想搞钱,先要搞懂这四个关键杠杆:人力杠杆、时间杠杆、流量杠杆、信任杠杆。
掌握了这些,你才真正进入了财富的游戏。
人力杠杆的核心,是“借助他人的时间和能力”。
很多人喜欢“亲力亲为”,觉得凡事靠自己才稳。
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每天只能干8小时,再拼命,也不过是12小时。
而一个老板,可以雇10个人干8小时,相当于他一天有80小时的产出。他不一定比你更能干,但他用别人的时间在赚钱。
马云说过一句很现实的话:“如果你只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那你一辈子也就只能是个打工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罗永浩。
早年他做英语培训,靠一张嘴也能年入百万。但后来他做锤子科技,哪怕公司赔了十几个亿,他仍能拉到投资、请来顶尖工程师搞研发。
靠的就是他能调动一批人去完成他自己一个人做不了的事。
人力杠杆就是“借力打力”。当你还在一个人搬砖时,有人已经开始“用人赚钱”了。
如果你不懂得分工合作、不会用人,即使天赋异禀,也只能困在体力的天花板里。
普通人赚钱,靠的是“线性时间”,多劳多得。
但真正的高手,靠的是“非线性时间”,也就是说,他花一次时间,可以反复赚钱。
比如写书、拍视频、开发一个系统,前期很辛苦,但一旦完成,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回报。
哪怕他在休息,这些作品也在为他赚钱,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睡后收入“。
李子柒就是时间杠杆的代表。
她一开始做视频,花大量时间拍摄、剪辑、策划,看起来投入大、回报慢。
但视频一旦上线,就成了可以自动放大的资产,不仅带来流量,还能带来品牌价值和产品销售。
她拍一个视频,花一周时间,但能播放几千万次;你刷一天短视频,收获的只是被动的娱乐。
这就是时间杠杆的力量。你用时间消费,他用时间投资。
普通人把时间变成工资,高杠杆思维的人,把时间变成资产。
我们常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今天这个时代,内容再好,产品再棒,没有流量,就是死路一条。
流量就是注意力,而注意力,就是钱。
你一个人可以服务10个客户,但如果你能拥有10万粉丝,那你就能开课、带货、签代言、卖周边,赚钱的方式一下子就多了十倍百倍。
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早期只是靠视频讲书,吸引一批铁杆粉丝。
后来他做得到APP,开年终演讲,办知识付费课程,靠一群“愿意为他说话买单”的用户,支撑起一个知识商业帝国。
你以为他在“讲知识”,其实他在“用流量变现”。
一个人能影响的人越多,他的时间和能力就越值钱。
现在做任何生意,离不开“曝光”。你再牛,不被看见,也没用。
信任,是一切生意的底层逻辑。
同样是卖课,有人月入几百,有人月入百万,区别不是内容好坏,而是用户信不信。
在社交媒体上,有人发一条带货视频能卖几十万,有人每天拍也卖不动,因为没人信你推荐的东西。
最懂得用信任杠杆的人,是李佳琦。
他的本质不是“直播带货”,而是“让人相信他推荐的产品值”。
用户相信他的审美和选品能力,哪怕只看三分钟,也愿意下单。
哪怕经历争议和风波,他的信任资产依然牢固。
一个普通人,只有朋友和同事信任你;但一个懂得经营个人品牌的人,能让上万人相信你。
信任一旦建立,就成了你最大的护城河。
而信任的积累,不靠夸大,不靠讨好,而靠长期的专业、真诚和兑现承诺。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一天顶你一年?
因为他们不是用“自己的一天”在赚钱,而是用别人的时间、持续放大的内容、数十万人的流量,甚至是沉淀十年的信任。
他们是在用“系统”赚钱,而不是“体力”赚钱。
你靠每天多做两小时加班赚点加班费,他靠一次分享、一次直播、一次产品上架,撬动的是几百倍的回报。
你还在跑步,他们已经上了高铁。
最后,有一个现实的提醒。
普通人搞钱,不是要你立刻去创业,不是让你去烧投资,更不是劝你辞职拍短视频。
而是要你换一个思维方式。
你可以继续上班,但要学会“用别人的能力”搞副业;你可以继续做设计,但要尝试把作品变成产品;你可以继续写作,但要思考如何建立长期影响力。
搞钱,不再只是“多做点”,而是“做得巧”。
任何一个聪明人搞钱,都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杠杆。
而懂得用“高杠杆思维”的人,不再被动地换时间换钱,而是主动地让系统替他挣钱。
别再说自己“运气不好”“出身普通”,人与人真正的区别,很大程度不在于起点的差距。
而在于,你会不会用杠杆放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