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亏了8个亿,“酒店机器人”要上市了

财经 04-30 阅读:4 评论:0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概念在资本市场掀起狂欢,一家名为云迹科技的公司,借势闯入公众视野。

在外国人拍摄的短视频里,中国酒店的送餐机器人总能让观众惊叹。它们灵活穿梭于走廊,用机械臂递出外卖,甚至用语音播报“拍照可领惊喜”。

这些充满未来感的画面,一度成为“中国科技实力”的象征。而缔造这一场景的主角,正是云迹科技。

头顶“全球酒店机器人市占率第一”的光环,4月7日北京云迹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试图冲击“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

翻开招股书,这家成立十年的明星企业,却深陷亏损泥潭——3年(2022-2024年)累计亏损8.15亿元,流动负债高达20.1亿元。

这不禁让人发问:云迹科技的未来,究竟是一场豪赌,还是一场困局?

1. “技术女神”

云迹科技的创始人支涛,曾是一位典型的“理工科女性创业者”:西安交大工程学背景,中科大MBA镀金,2014年创立云迹科技,十年间将酒店送物机器人铺进3万家酒店,拿下中国酒店场景12.2%的市场份额。

在踏入创业领域之前,支涛已经在传感器和自动化领域积累了十余年的宝贵经验。本科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学专业的学习,为她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而硕士阶段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深造,则让她拥有了更为宏观的商业视野。

这种技术与商业思维的融合,在她后来的创业历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4年,支涛决定踏上创业之路,云迹科技正式诞生。当时的机器人行业,虽已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潜力,但大部分企业仍在探索阶段,尤其是在商用场景的落地方面,面临着诸多难题。

支涛和她的团队敏锐地意识到,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脱颖而出,必须精准定位,找到一个具有广阔市场需求且尚未被充分开发的细分赛道。

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支涛带领团队分析了学校、医院、康养等多个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酒店行业对于智能化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传统酒店运营面临着人力成本不断攀升、服务效率难以提升等痛点,而机器人的介入,或许能够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于是,他们毅然将云迹科技的发展方向定在了酒店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与应用上。

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想象。资金的短缺、技术的瓶颈、市场的质疑,如同三座大山,横亘在支涛和她的团队面前。

在研发第一款酒店机器人时,团队成员们日夜奋战,无数次的实验失败,并没有击垮他们的信心,反而让他们愈挫愈勇。终于,在2015 年,云迹团队的第一台酒店机器人诞生了,并迅速投入商业化运作。

这款机器人的出现,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酒店行业激起了层层涟漪。紧接着,在2016年,支涛带领团队推出了首款机器人“润”系列(英文“Run”)。

“Run在英文里是奔跑的意思,我们希望它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奔跑者。” 支涛这样解释这个名字的由来。

事实也证明,“润” 系列机器人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在酒店行业中 “奔跑” 起来,为酒店提供送物、迎宾等多种服务,大大提升了酒店的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2. 资本狂飙

市场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

初期,许多酒店对于机器人的应用持观望态度,认为这只是一种新奇的概念,难以真正落地。面对这种情况,支涛亲自带领团队,一家一家酒店地去拜访,向酒店管理者们展示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效果,耐心地解答他们的疑问。

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酒店机器人因“无接触服务”需求激增,云迹订单量暴涨,覆盖超3万家酒店,成为万豪、洲际等顶级酒店集团的供应商。

2024年,其机器人单日在线峰值突破3.6万台,全年完成服务超5亿次,里程可绕地球507圈。

从2014年成立之初拿下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的种子轮融资开始,云迹科技以平均一年一轮的速度总共进行了8轮融资,腾讯、阿里巴巴、科大讯飞、联想创投、携程等众多知名企业纷纷入局,为云迹科技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资金动力。

然而,光鲜背后是资本裹挟下的疯狂扩张。

云迹的“润”系列机器人售价从2022年的2.32万元跌至2024年的1.31万元,价格缩水超40%。为维持市场份额,公司不得不以“骨折价”参与价格战,这场内卷的结果是:2022-2024年累计亏损8.15亿元。

云迹科技如今冲刺上市,更像是一场资本倒逼的自救。

截至2024年底,公司账上现金仅剩1.05亿元,而流动负债高达20.1亿元,其中18.7亿元是对赌协议触发的赎回负债——若未来18个月内未能成功上市,云迹需以年利率8%的代价向投资者连本带息回购股份。

这意味着,上市已非选择题,而是生死线。

其实,这场资本游戏的代价早已显现。过去三年,云迹科技通过压缩研发费用和裁员勉强收窄亏损,但核心盈利能力未见改善。创始人支涛持股仅9.73%,阿里、腾讯等32家机构合计持股超90%,股权分散导致决策权割裂,资本急于退出的压力甚至迫使公司从科创板转战港股。

港股流动性低迷的前景下,这场上市更像一场“击鼓传花”。即便成功,对赌协议中“上市后五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30%”的条款,也可能迫使云迹继续牺牲利润换增速,陷入恶性循环。

3. 生死赌局

云迹科技的故事,始于酒店机器人市场的爆发,却困于技术护城河的薄弱。

云迹科技曾以“技术领先”自居:拥有979项专利,两次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奖”。但拆解其技术内核,真相令人唏嘘:核心算法依赖腾讯云、阿里IoT的外部整合,AI决策系统与多模态感知技术缺乏自主突破。

更致命的是,2024年底CTO林小俊离职创业,研发团队缩水至66人,研发投入占比从42%骤降至23.4%。新产品“UP系列”虽号称具备清洁、配送多功能,但672台的销量仅贡献14.7%收入,暴露了技术迭代的疲态。当GPT-5等通用AI冲击垂直领域时,云迹的“HotelGPT”尚未展现差异化优势。

除了技术质疑之外,单一场景的过度依赖也成为云迹科技的另一困局。

酒店场景贡献了云迹83%的收入,但中国连锁酒店渗透率仅28%,且机器人替代人力的边际效益已接近天花板。公司试图拓展医疗、楼宇等新场景,但进展缓慢:截至2024年底,医疗客户仅100家,非酒店收入占比仍低于17%。与此同时,中国电信、LG电子等跨界巨头入场,进一步分食市场。

这种单一性依赖放大了风险。一位酒店从业者直言:“云迹的机器人缺乏技术壁垒,随时可能被替代。”而低价策略虽暂时稳住销量,却让公司陷入“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

云迹科技的困境,是中国科技创业狂飙年代的典型缩影:资本催熟的规模扩张与技术深耕的长期主义,始终难以平衡。

从共享经济到新能源汽车,历史反复证明,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终究难逃“上市即巅峰”的宿命。

酒店机器人市场仍在增长,但云迹能否活到黎明?这场IPO的赌局,不仅是云迹的存亡之战,更是整个行业泡沫出清的试金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