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教授,再次语出惊人!他说:“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人工智能要是把劳动力废了,社会可能会混乱。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劳动力?”振聋发聩! 这话一出,有人拍手叫好,说终于有人敢捅破这层窗户纸;也有人嗤之以鼻,觉得这是杞人忧天——技术进步嘛,总会淘汰旧东西,但也会创造新岗位,历史不都这么过来的? 可郑强的话,戳中的是另一个痛点:中国有14亿人,劳动力密集曾是咱们的优势。现在要是AI把活儿都干了,那这么多人干嘛去?送外卖?开网约车?还是闲着?这不是技术问题,是社会问题。甚至,是火药桶。 想想看,历史上这种“技术取代人”的戏码,其实演过不止一回。工业革命那会儿,英国纺织工人砸机器,闹得轰轰烈烈。为啥?因为新式纺纱机一开,一个工人能干几十个人的活儿,手工织布的都失业了。 当时有人骂机器是“吃人的怪物”,社会乱了好一阵。但后来呢?机器普及了,工厂模式固定了,新的工种也冒出来了——维修工、操作员、管理者。社会没崩溃,反而往前蹿了一截。 可这次AI不一样,它不只是替代体力劳动,连脑力活它都能插一脚。医生看片子,它比你准;律师查案例,它比你快;就连写篇文章,它都能模仿得七七八八。这哪是机器?这简直是个全能选手。 郑强的担忧,背后藏着一个更深的逻辑:技术变革从来不是匀速的,而是爆炸式的。AI的发展速度,可能远超社会的适应能力。你让一个开了二十年卡车的老司机,突然去学编程?现实吗? 更别说中国还有那么多农民工、流水线工人,他们的技能转型,不是上几天培训班就能解决的。这就像一场赛跑,AI在前面狂奔,普通人在后面喘着气追,差距越拉越大。 有个数据值得一提,国际劳工组织去年有份报告说,全球可能有上亿个岗位因为自动化消失。。富士康早就用机器人组装手机了,亚马逊仓库里拣货的是自动小车,连银行柜员都越来越少——ATM和手机银行够用了。 这些变化,不是未来式,是现在进行时。可我们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跟上了吗?好像还差得远。 郑强这话,也不是凭空来的。他常年跑基层,见过太多工厂转型的艰难。有一次在山西调研,他碰到个下岗矿工,五十多岁,头发花白,在工地搬砖。问他为啥不学点新技术,他苦笑:“学不动了,脑子跟不上了。” 那种无奈,扎心。AI再智能,它能理解这种人的困境吗?恐怕不能。 但话说回来,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关键看人怎么用。AI能取代重复劳动,但也可能催生新行业。比如,维护AI系统的工程师、设计AI伦理的专家、甚至“人机协作”的协调员。 这些岗位,以前根本不存在。问题在于,转型期的阵痛谁来扛?郑强没明说,但他把问题抛出来,就是逼着大家去想。 历史上有过类似教训,宋朝那会儿,商品经济发达,纸币“交子”都出来了,可朝廷没管好,通货膨胀闹得民不聊生。技术或制度创新,如果缺乏配套调控,就容易翻车。AI也一样,光追求技术突破,不管社会平衡,迟早要出乱子。 我个人觉得,郑强的警告,不是反对AI,而是提醒我们:别光盯着技术的光鲜,忘了底层的普通人。AI应该是工具,不是主宰。它该帮人减轻负担,而不是把人挤到墙角。 可现实呢?资本追逐效率,企业削减成本,AI用得好是利器,用不好就是裁员刀。这中间的分寸,太难拿捏。 文|绝对反冲 编辑|南风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