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华人发话:“现在中国若再战日本,撑不了14年”其实不是中国“能撑多久”,而是:今天的日本,还有“撑”的资格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日本这个国家,看地图就知道,四面环海,资源贫瘠,什么都得靠进口,这种天然的“孤岛体质”,让它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把命门交到别人手里,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些日常发电和工业用的能源,基本都得漂洋过海才能进日本本土,别说百分之九十七,石油进口实际已经接近百分之九十九了,几乎本土一滴都产不出来,能源这根“输血管”,大部分还得靠中东那头运来,剩下那点零头才分散在俄罗斯、印尼等国。 别看平时油轮进进出出,真要出点什么事,海上运输线哪怕卡壳一两周,日本的城市夜晚就得拉闸限电,福岛核事故之后,核电基本被打回原形,日本只能大幅度增加火力发电,火力发电背后是煤、天然气、石油的进口暴涨,能源账单一年比一年高,外汇储备哪怕再充足,也架不住这样花钱,搞多了,财政压力山大,社会用电价格也水涨船高,别说战时,就是平时能源市场风吹草动,物价也会跟着跳,能源价格一涨,制造业、交通运输、居民生活全都受影响。 粮食也是个大难题,日本国土面积不大,耕地有限,气候多变,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但能种出来的粮食其实远远不够吃,最新的热量自给率只有38%左右,意思是超过一半以上的粮食要靠进口,不只是大米,连小麦、玉米、大豆、食用油都要靠海外供应,日本政府固然有战略粮食储备,但量实在有限,一旦进口中断,能顶两三个月都算不错,前几年米店大面积倒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粮食供应链出了问题,米农高龄化,耕种面积减少,零售网点被大型超市挤压,真要遇到外部冲击,普通人吃饭都成了难题。 工业体系是日本最引以为傲的一块,但现在的日本制造业其实早就变了味,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工厂搬去了东南亚、甚至中国,国内剩下的更多是设计、组装和高端环节,核心原材料、零部件、矿产资源,绝大部分都靠进口,稀土元素比如镝、铽,这些是做高性能磁体、电动车马达、军工设备必不可少的材料,中国以外的供应渠道贵、量少、还不稳定,澳大利亚的稀土矿虽然有突破,但从开采到加工再到日本,流程复杂、成本高,而且纯度难以达到日本制造业的高标准。 铁矿石、铜矿石这些工业“基本盘”,日本的进口依赖度也都在90%以上,没有这些资源,连基础的钢铁、机械制造都很难维持产能,日本企业虽然会储备一些原材料,但储备终归有限,消耗得快,补充得慢,真要遇到高强度消耗的情况,几个月就会见底,现代战争消耗巨大,光靠库存根本支撑不了持久消耗,哪怕是最先进的生产线,没有原料供应也得停工。 日本社会还有一个很大的隐忧是人口老龄化,每年出生人口持续下降,65岁以上老人快占到人口的三分之一了,劳动力逐年减少,工厂用工、农业生产、甚至军队动员都受到影响,年轻人压力大,养老负担重,整个社会缺乏活力,和过去那种全民动员、热血沸腾的年代完全不同,现在的日本社会更像是一台高负荷运转却动力不足的机器。 地理上日本也没有什么缓冲余地,东京、大阪这些大城市全都挤在沿海,内陆空间有限,危机一旦爆发,人口疏散、物资调度都很困难,海运线本来就很长,一旦关键水道出事,比如马六甲海峡、南海这些地方有风吹草动,日本的能源船、粮食船就得绕远路甚至被迫停航,运输船队一旦在海上受威胁,补给链就会断裂,本土储备很快耗光。 再说说日本的战略储备,石油能顶200多天,看起来不少,但那是正常消耗,真要打仗,消耗速度至少翻一倍,顶多够用几个月,粮食储备撑不了多久,工业原材料的储备更是远远不够维持高强度生产,平时大家觉得这些问题看不见摸不着,一到关键时刻,缺的全是最基本的东西。 日本为了解决资源依赖,搞过稀土外交、投资海外矿山、签署长期能源合同,但都没能彻底摆脱进口依赖,新开发的供应链成本高,流程长,遇到突发事件难以迅速响应,农业机械化和科技进步也带动不了粮食自给率的根本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