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面对一个强大的中国,已经十分头痛了,它绝对不允许再出现第二个中国。所以,印度的未来将面临美国的强力打压。历史上美国对GDP达到美国40%的国家,都毫不犹豫把它打垮。前苏联是一个,日本是一个。 冷战后期,美国通过军备竞赛把苏联拖进消耗战,最终让这个对手内部崩塌,那不是单纯的军事较量,而是全面资源封锁加上意识形态渗透。 苏联经济占比一度接近美国四成,却在多重压力下瓦解,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济规模已达美国六成左右,华盛顿迅速祭出贸易制裁、汇率逼迫和科技限制,日元被迫升值,资产泡沫被刺破,从此陷入长期停滞。 这些案例表明,美国维护霸权的核心底线,就是不许任何国家在经济体量上形成实质挑战。 印度当前正处于加速通道,基础设施大规模铺开,数字化网络覆盖亿级人口,制造业出口开始向高附加值转型。 华盛顿表面上维持战略伙伴关系,实际已在多个领域布下隐形围栏,贸易谈判反复拖延,关税壁垒逐步加高,关键技术转让被严格审核。 这些动作看似零散,实则指向同一个目标:把印度增长势头控制在安全区间内,美方清楚,印度人口红利和市场规模一旦充分释放,就会形成不可逆的体量优势。 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布局已让美国神经紧绷,如果印度再获得同等工业能力和全球供应链话语权,整个亚洲平衡将被彻底打破。 华盛顿因此倾向于把印度定位为区域配重,而不是全球玩家,军事合作可以深化,高端装备可以共享,但核心技术链条必须掌握在美方手中。 印度企业想收购美国科技资产,往往遭遇国家安全审查;本土创新项目一旦涉及半导体或人工智能,投资审批就变得异常苛刻,这些限制不是临时政策,而是系统性防范。 印度为保障增长,必须进口大量俄罗斯原油,美国却以此为由威胁次级制裁,表面上看是针对莫斯科,实际是在警告新德里:能源安全不能脱离华盛顿划定的轨道。 类似手法在金融领域同步展开,印度企业进入美元结算体系的门槛被悄然抬高,跨境支付成本因此上升。 这套组合拳的目的很明确,把印度经济嵌入美国主导的规则框架,增长可以有,但不能失控。 美国对印度的打压会比对日本更隐蔽,因为印度拥有核武和庞大军队,硬碰硬成本太高。 华盛顿更可能采取软性绞杀:通过贸易规则重塑供应链,通过技术标准抬高进入门槛,通过外交议程分散印度资源。 印度若想突破,必须在规则制定层面抢占先机,而不是被动应对关税或投资审查,否则,经济增长再快,也可能在某个节点被精准截断。 你觉得印度能在多大程度上摆脱这种结构性压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