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2016 年,一份高达 2000 亿元的预算方案,瞬间引发全国范围的热烈讨论,让整个中国社会都卷入其中。 这笔钱,是用来建一个超大型的粒子对撞机。 物理学家王贻芳院士觉得,这事儿非干不可,否则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就要被甩开三十年。 但物理学界泰斗杨振宁却明确表态反对,在他看来,这一项目堪称填不满的无底洞,实际弊端远大于所能带来的益处。 这场争论,看似是科学路线的分歧,实则促使众人深思:在国家飞速发展之际,资金究竟如何分配,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支持者们心里都有一股劲。 欧洲人刚刚用他们的对撞机找到了“上帝粒子”,拿了诺贝尔奖,这刺激太大了。 王贻芳他们认为,我们不能再等了,建对撞机不仅能让中国物理学家在国际上挺直腰杆,还能带动一大批高新技术。 他们举了例子,现在给癌症病人做治疗的质子刀技术,还有检测芯片用的先进设备,最早都是从加速器技术里衍生出来的。 在他们看来,这2000亿砸下去,买到的不只是一个科学装置,更是未来几十年的技术潜力,和一种摆脱追赶者身份的民族自信。 但杨振宁的反对,就像一盆冷水,浇得人瞬间清醒。 他最担心的就是钱。2000亿只是个开始,他估算,这个项目最终可能要花掉2000亿美元。 美国就吃过这种大亏,一个类似的项目因为预算失控,最后被迫叫停,成了一个昂贵的教训。 更现实的是,这笔钱的机会成本太大了。 杨振宁没有含糊其辞,而是用具体数据回应:这 2000 亿的投入,已然超出了中央当年计划投向核心教育领域的 1744 亿。 若将这巨额资金投向基础教育领域,又能为国家培育出多少栋梁之才?这才是国家的根基。 而且,即便花巨资把设备建起来了,谁来运行? 杨振宁直言,我们可能缺少最顶尖的本土人才去驾驭它,最后很可能变成给外国科学家打工,帮他们拿诺贝尔奖。更何况,能不能撞出新粒子,谁也无法保证。 就算撞出来了,这个新东西有什么用,更是遥遥无期。 这场引发广泛关注的争论结束后,该项目并未按原计划推进,而是被暂时搁置。 杨振宁还提到,世界前沿科研的重心正在变化,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这也提醒我们,国家战略不能只盯着一个赛道,必须时刻保持敏锐,动态调整。 这场公开的大辩论,本身就是一堂价值千金的战略决策课,它让更多人懂得,重大决策不能只靠专家的热情,更要掂量民生的分量和现实的风险。 一个国家,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勇气,也必须有脚踏实地的耐心。 对于这种问题,能够以公开透明、理性客观的方式展开探讨,这本身就彰显了一种实实在在的进步。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杨振宁反对建超大对撞机 中科院专家反驳:机遇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