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始慌啦?美国把对中国的关税从145%降下来了,结果却发现中国客户没了,根本

柳淮蕊 2025-11-13 01:38:16

美国开始慌啦?美国把对中国的关税从145%降下来了,结果却发现中国客户没了,根本就没回来,可把美媒给愁坏了,都纳闷中国客户跑哪儿去了呢?而美国还在大量补货呢!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美国这关税降得实在是“虚情假意”,根本不是真心想修复贸易关系,更像是病急乱投医的权宜之计。 10月10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还在发公告,对中国港口设备加征100%到150%的额外关税,船到岸起重机、集装箱底盘车全在清单里,11月9日刚生效, 但转头就说降其他品类关税,这种朝三暮四的操作,中国企业早就见怪不怪了。 美国服装及鞋类协会的首席执行官,斯蒂芬·拉马尔都忍不住吐槽,说需要“明确的政策而非更多混乱”,连自己人都看不过去了。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10月底的调查显示,仅30%的企业考虑恢复对美大额订单,剩下70%全怕了,不然今天降了明天再涨怎么办。 2018年加关税时多少企业亏得血本无归,现在谁还敢把身家性命押在反复无常的政策上? 更关键的是,美国加关税的这几年,中国企业早就把供应链铺到了别处,哪能说回来就回来。 东盟现在是咱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前10个月贸易总值6.18万亿元,越南的电子组装厂、马来西亚的半导体封装基地全是这几年建起来的,中国的零部件运过去加工,再出口到全球,绕开了美国的关税壁垒。 就拿汽车出口来说,前10个月咱们出口7983.9亿元,增长14.3%,但很多都是通过泰国、印尼的工厂贴牌,直接对美出口的占比从2018年的12%降到了现在的5%。 美国零售商塔吉特公司11月初调低全年预期,说关税是原因之一,可他们没算明白,就算关税降了,中国汽车现在主攻欧洲新能源市场,那边补贴高、需求旺,何必回头伺候反复无常的美国客户。 更何况美国自己的市场早就没了吸引力,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10月24日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9月通胀率还是3%,远超2%的目标,财政部11月3日都承认通胀没达标,可特朗普还嘴硬说“没有通胀”。 老百姓手里的钱不值钱了,75%的受访者都觉得消费支出会下降,53%的人说下降已经开始,这种时候谁还买高价商品? 美国现在近6成零售商只敢进低价货,非必需品、家具这些之前被加征高关税的品类,现在就算降税也卖不动。 零售商都在纠结“补不补货”,补了怕卖不掉,不补怕缺货,这种低迷的需求,中国供应商看在眼里,怎么可能贸然恢复供货。 还有个被美国忽略的细节,就是物流成本早就把关税下降的红利吞光了。 这几年美国西海岸港口动不动就罢工,洛杉矶港的滞港费涨了3倍,海运价格虽然比疫情时降了,但比2018年还是高40%。 中国企业从东南亚出口,走新加坡港转船,运费比直接发美国还便宜15%,而且不用面对美国港口的混乱。 11月初有报道说,美国进口商补了1000万美元的家具货,结果发现海运成本涨了20%,算下来比降税前还亏,只能压在仓库里。 中国供应商又不傻,放着稳定的欧洲订单、便宜的东盟物流不用,非要去填美国的坑? 美国现在的尴尬纯属自找,当初喊着“让制造业回流”,加关税、搞脱钩,把中国企业往外推,现在发现没人接盘了才着急。 集成电路出口咱前10个月涨了24.7%,但主要卖给了韩国、荷兰,美国想进口还得看咱们的脸色,毕竟高端芯片的供应链握在咱们手里。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降关税盼中国客户回来,一边还在搞小动作,10月14日起对中国船舶收特别港务费,每年递增30美元/净吨,这种“又打又拉”的套路,谁都不信。 中国交通运输部立马对等反制,对美国船舶收每净吨400元的港务费,以后还得涨,美国进口商的成本又高了一截,中国客户自然更不愿回来了。 美媒现在愁得慌,当初跟着政府喊“脱钩”,现在发现货架上的商品要么涨价要么缺货,才想起中国供应商的好。 但生意不是谈情说爱,说分就分说合就合,供应链的重建需要时间,市场的信任更需要诚意。 美国要是真想买中国商品,就得拿出点实在的,别一边降关税一边加限制,别一边喊合作一边搞制裁。 现在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东盟、欧洲、拉美全是稳定客户,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这些高端产品根本不愁卖,美国市场早就不是必需品了。 说到底,美国降关税没等来中国客户,本质上是“自作自受”的必然结果。 政策反复无常砸了信任,市场需求低迷没了吸引力,供应链转移断了依赖,这三个坑全是美国自己挖的。 现在仓库里的货堆得再高也没用,不解决根本问题,就算把关税降到0,中国客户也不会回来。 美国该醒醒了,霸权那套在经贸领域不好使,想做买卖就得守规矩、有诚意,不然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商品流向更靠谱的市场,自己在原地干着急。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