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谷物协会主席第一次来进博会,直接被现场规模吓傻了。他自己都承认,从来没见过这

柳淮蕊 2025-11-12 19:37:34

美国谷物协会主席第一次来进博会,直接被现场规模吓傻了。他自己都承认,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国家、这么多企业挤在一个地方推销产品,看得他眼花缭乱。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哪是“没见过世面”,分明是被美国媒体捂了消息、被自己的老观念坑了,直到站在第八届进博会的8.1H馆里,才看清全球市场,早不是美国谷物“一家独大”的旧格局了。 11月5日进博会开幕当天,马克·威尔逊跟着由13家美国农产品协会组成的代表团走进展厅,刚到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就被震住了。 阿根廷的玉米展位前围满了中国采购商,巴西大豆的宣传屏循环播放着港口装运实况,连俄罗斯的大麦供应商,都带着检测报告现场答疑。 各国展位一个挨一个,签约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比美国中西部的农贸展会热闹十倍都不止。 他后来接受采访时坦言,来之前压根没把这展会当回事,美国主流媒体几乎没报道过进博会的真实规模,还以为中国采购商得求着美国卖粮,结果现场全是“卖家追着买家跑”,自己带的几份资料连递出去的机会都少,这反差差点没让他反应过来。 马克·威尔逊的“惊呆”,本质上是对全球供应链格局剧变的后知后觉,他还抱着“美国谷物天下第一”的老黄历,可现实早变了天。 今年巴西玉米出口5500万吨,首超美国成全球最大玉米出口国,中国自巴进口占比常年稳定在70%以上。 阿根廷虽然受干旱影响玉米减产16%,但靠着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便利,对华出口份额还涨了3个百分点。 更别说俄罗斯,这几年通过远东港口把小麦、大麦运到中国,价格比美国谷物低8%,检测标准还全按中国要求来,今年前三季度对华出口量同比翻了一番。 这些竞争对手早把进博会当成抢订单的主战场,马克·威尔逊却第一次来,当然觉得眼花缭乱。 更让他揪心的是,美国谷物的“老本钱”早就不够用了。 今年美国玉米产量3.84亿吨,同比降了4%,期末库存跌到3800万吨,库存消费比9.8%,是八年最低点,而中国北方七港的玉米接卸能力有5800万吨,富余1800万吨等着装货。 这么大的缺口,美国本该抢着补,却因为之前的关税波动和信息闭塞错失良机。 进博会现场就有现成的例子,广东俊杰农产品有限公司当天就跟美国CHS公司签了单,可负责人私下说“这是看在老关系,要是巴西有货,价格能再压两个点”。 毕竟现在中国进口谷物看的是“质量、价格、稳定供应”,谁符合要求就跟谁合作,不是非美国不可,这也算是给马克·威尔逊上了最实在的一课。 美国谷物行业的被动,早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进博会把这差距赤裸裸地摆了出来。 过去他们靠着四大粮商垄断62%的对华出口,觉得“坐等买家上门”就行,可这几年中国采购越来越理性,今年前三季度中美谷物人民币结算额都到38亿元了,占总量18%,同比还涨了12个百分点,大家更愿意用灵活的结算方式跟多个国家合作,分散风险。 马克·威尔逊逛到俄罗斯展位时,看到人家直接展示“全程可追溯系统”,从种植到装运的每一步都能查,再看看自己带来的只有笼统的质量报告,脸都有点挂不住。 其实马克·威尔逊的态度,也是给美国农业敲了警钟,进博会不是简单的展会,是中国敞开大门给全球的“机遇窗口”。 今年这届光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就有120多个国家参展,签约意向额比去年涨了15%,这些数据美国媒体不报道,可全球商家都盯着呢。 巴西农业部早就派了副部长带队,带着最新的种植技术和价格表,阿根廷更是把比索结算的优惠政策直接贴在展位上,反观美国代表团,13家协会才凑了个团,马克·威尔逊还是第一次来,这重视程度差得太远。 有人说进博会是桥梁,不是施舍,马克·威尔逊要是早明白这道理,也不至于看着别人签单急得直搓手。 这么看来,马克·威尔逊的“眼花缭乱”,是全球市场从“一家独大”到“多元竞争”的必然结果。 美国谷物协会以前靠着历史优势躺赢,可在开放的中国市场面前,不主动、不了解、不适应,早晚会被甩在后面。 进博会现场的热闹场景早就说明,中国市场的大门越开越大,但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巴西、阿根廷、俄罗斯这些国家抢着往前冲,美国要是还抱着老观念不放,就算马克·威尔逊下次再来,恐怕还是只能看热闹。 现在马克·威尔逊总算清醒了,他在论坛上表态“要把进博会当成固定站点”,还说“中美农业能相互成就”,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 可光说没用,得拿出真动作,比如稳定产量、优化价格、完善追溯系统,更得让美国媒体多报道真实的中国市场,别再捂着消息坑自己人。 毕竟在现在的国际市场上,没有谁能永远躺在功劳簿上,主动出击才是硬道理。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47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