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被犹太总理默茨玩完了,上半年11900家企业倒闭,同比去年大幅上涨9%,二战时德国屠杀犹太人,现在犹太人对德国出手一点不手软 北溪管道那声巨响,至今还在德国工业界的耳边轰鸣——这不是简单的能源断供,是直接掐断了德国制造业的“生命线”,之前德国40%的天然气、30%的石油都从俄罗斯来,化工巨头巴斯夫一天要烧200万立方米天然气,汽车厂的涂装车间、钢铁厂的高炉,全靠廉价俄气撑着。 管道炸了之后,德国紧急从美国、卡塔尔买液化天然气,价格直接飙到原来的四倍,巴斯夫不得不把路德维希港工厂的产能砍了30%,上千名工人被迫休无薪假。 更糟的是,能源断供还引发了连锁反应,下游的零部件厂商跟着倒闭,比如为宝马供应密封圈的小厂,因为上游橡胶厂减产,自己也没了订单,最后只能遣散员工。 最坑的是德国喊了好几年的“能源转型”,如今成了笑话,为了“弃煤弃核”,德国把一半的希望押在风电和光伏上,可这两样全看天吃饭——去年冬天连月无风,北海风电场的发电量跌了60%;今年夏天又遇上干旱,光伏板虽然晒得发烫,可电网储能设施跟不上,发的电存不住,只能白白浪费,为了补供电缺口,德国只能重启封存的煤电厂,可煤炭价格因为俄乌冲突翻了三倍,电价还是压不下来,工业用电从每兆瓦时30欧元涨到200欧元。 美国这时候的“趁火打劫”,更是往德国伤口上撒盐,一方面,美国把液化天然气往德国运,每船利润能赚1亿美元,还逼着德国签20年的长期协议,不准再找俄罗斯买气;另一方面,美国推出《通胀削减法案》,给去美国建厂的企业发补贴——大众汽车在南卡罗来纳州建电池厂,拿了12亿美元补贴;宝马把电动车型的生产线搬到墨西哥,也沾了补贴的光。 德国本土企业跟着往外跑,2024年上半年,有137家德国制造企业把核心产能迁到美国,带走了12万个工作岗位,鲁尔区原本热闹的工厂区,现在不少厂房空着,只剩“招租”的牌子在风里晃。 俄乌战争更是把德国的困境推向了顶点,当初德国跟着欧盟对俄制裁,以为能逼俄罗斯让步,结果反被卡住了原材料的脖子——德国钢铁厂80%的铁矿石来自俄罗斯,制裁后只能从巴西买,运费涨了五倍;汽车业需要的钯金,90%靠俄罗斯供应,价格飙到每盎司3000美元,奔驰、奥迪的生产线因为缺料停了好几次。 更糟的是,德国还得掏真金白银援乌,上半年光军事援助就砸了80亿欧元,相当于给每个德国家庭摊了200欧元的额外税负,财政赤字突破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上限,政府只能靠发债度日,2024年新发国债规模达1200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 200万难民的涌入,更是让德国的民生矛盾彻底爆发,这些难民大多来自叙利亚、阿富汗,涌入后直接挤爆了德国的住房市场——柏林的房租半年涨了45%,一套60平米的公寓月租从800欧元涨到1160欧元,本土年轻人只能挤在合租屋,连首付都攒不出来。 教育和医疗资源也跟着告急,柏林的公立学校每个班级多塞了15个学生,医生接诊量比去年多了30%,不少老人预约看病要等三个月。 本土民众的不满越积越深,今年春天,柏林、慕尼黑接连爆发“保护本土权益”的抗议游行,有人举着“先顾德国人”的牌子,和支持难民的民众发生冲突,极右翼政党“选择党”的支持率跟着涨到18%,默茨政府的支持率却跌到29%,创了上台以来的新低。 中东局势的升级,又给默茨政府添了新麻烦,因为历史背景,德国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本就敏感,默茨政府一边要呼应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的人道主义关切,一边又得顾及与以色列的关系,政策摇摆不定。 前几天刚宣布给加沙地带捐5000万欧元援助,隔天就应以色列要求送了两套“IRIS-T”防空系统,这种反复让国内民众不满,反战团体在总理府前抗议,喊着“不要把德国拖进中东泥潭”;而犹太社群又觉得援助力度不够,指责政府“忘记二战教训”,默茨夹在中间,两头不讨好。 曾经的“欧洲经济火车头”,现在满是伤痕:工业产值连续六个季度下滑,GDP今年上半年跌了0.7%,通胀率虽然从去年的10%降到6.2%,可食品、能源价格还在高位,老百姓的日子没见好转。 11900家企业倒闭的数字背后,是几十万家庭的生计,是几代人积累的工业底蕴,更是德国民众对未来的迷茫。 默茨政府要是再拿不出像样的对策,别说“玩完”,恐怕连德国的根基都要被动摇了。 你觉得德国还有机会找回曾经的工业荣光吗?评论区聊聊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