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

未央细说 2025-11-11 17:16:49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种欲望,各食其能,各谋其力,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伴随着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字字诛心,发人深省!   我们得承认,这几十年国家发展快,老百姓的日子确实比以前好太多了,衣柜里的衣服从灰蓝黑三色变成四季轮换的款式,餐桌上的饭菜从只求温饱变成讲究营养搭配,出门从自行车代步换成高铁飞机穿梭,连农村的泥路都铺成了柏油道,老人看病有医保兜底,孩子上学不用再走几十里山路。   物质的丰盈像潮水漫过生活的沟壑,文旅消费一年能突破60万亿,直播间里动辄千万的销售额,连县城的商场都摆满了进口商品,曾经的匮乏记忆渐渐淡成了历史,可没人留意,物质堆得越高,精神的空隙反而越大。   可日子好了,一些不好的苗头也跟着冒出来了,就说家庭吧,以前讲究“家和万事兴”,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别提多亲了,逢年过节凑在一起,灶台边搭把手,炕头上唠家常,就算吵两句嘴也不记仇。   现在却变了味,过年回家成了打卡任务,寒暄里藏着收入多少、房子多大的攀比,兄弟姐妹为了老人的家产撕破脸皮闹上法庭,连父母和子女之间都算着养育的“成本账”——给老人请护工要摊钱,孩子报补习班要计较谁掏得多,更别说婚恋里的算计,彩礼要够数、房子要写名,感情倒成了次要的附加项,亲情爱情都成了可以掂量轻重的物件。   更让人揪心的是食品安全和一些行业的乱象,这背后全是“为了钱啥都敢干”的心思,货架上的零食贴着光鲜标签,配料表却藏着陌生的化学名词;餐馆后厨里,过期的食材换个包装继续用,地沟油熬成浓汤端上桌;装修行业里,合同写着“环保材料”,实际用的全是劣质板材。   教育领域更乱,培训机构制造“起跑线焦虑”,天价课程掏空家长钱包,卷款跑路的新闻屡见不鲜;医疗行业里,个别医生开高价药拿回扣,过度检查折腾病人,把“救死扶伤”的天职抛在脑后,监管的眼睛没盯住的地方,总有人钻空子踩底线,把道义抛在脑后只盯着钞票。   职场和科研领域的功利劲儿也不小,现在年轻人开口闭口都是“搞钱”,好像除了赚钱就没别的追求了,职场里熬资历不如钻空子,踏实做事的比不过会搞关系的,不少人把“摸鱼”当本事,把“甩锅”当智慧,根本不在乎工作本身的价值。   科研界更弥漫着浮躁气,有人为了评职称抄论文、凑数据,把实验室当成追名逐利的赛场;高校和机构偏爱周期短、见效快的应用项目,基础研究经费获批率远低于前者,直接导致芯片、原研药等领域被“卡脖子”,愿意沉下心“十年磨一剑”的人越来越少。   文化领域同样难逃功利裹挟,流量至上取代了品质追求,短视频平台被低俗猎奇内容占据,影视剧扎堆“IP改编”和流量明星以降低风险,真正深耕人文内涵的作品鲜有人问津,连传统手艺都被功利化,有的传承人不再打磨技艺,反倒靠着“非遗”头衔卖廉价周边,老祖宗的智慧成了赚钱的幌子。   还有社会上的信任危机,真是越来越明显了,买东西先查防伪,看病先托关系,陌生人问路都要多留个心眼,连小区里的邻里都互不相识,关起门来各自过活,商家和顾客互相提防,卖家怕被差评勒索,买家怕收到假货;公益领域更惨,几次诈捐事件后,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难获援手。   王教授说“一个民族不可能以他拥有的货币,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本”,这话太对了,钱能买来物质享受,却填不满精神的空洞;能堆起财富的数字,却架不起信任的桥梁。   当家庭被利益割裂,当行业被贪婪裹挟,当职场被浮躁浸透,当人心被怀疑占据,再厚实的家底也经不起内耗,就像他强调的,“内不能安”是人心涣散,“外不能立”是失去世界的尊重,这正是功利主义最可怕的代价。   物质富足本是好事,可若丢了道义的根基,就成了无源之水,以前日子苦,却有“邻里互助”的温暖,有“诚信为本”的坚守,有“尊师重道”的敬畏。   现在我们不缺衣食,缺的是那份纯粹的善意和坚定的道义,还好有无数人在默默坚守:实验室里熬白头发的科研人,大山中支教数十年的教师,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们用行动撑起了精神的脊梁。   王德峰教授的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沉浸在功利中的人们——民族的长久立足,终究要靠道义滋养的灵魂。   你说咱们该怎么找回丢了的道义底色?评论区聊聊呗!

0 阅读:0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