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陈祥榕壮烈牺牲后,部队首长询问其母有什么需要关照的,岂料女人张口就让

易云的世界 2025-11-11 15:19:56

2020年,陈祥榕壮烈牺牲后,部队首长询问其母有什么需要关照的,岂料女人张口就让在场的人惭愧不已:“我的儿子,在战斗中是否表现得勇敢?”网友:古有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今有陈母问勇,驱逐外寇。   陈祥榕出生在福建宁德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境不富裕,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村里人都记得,这孩子从小就安静懂事,不爱玩闹,喜欢看书、写字,他的房间里,贴着自己写的标语:“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句话日后成为他一生的写照。   上了初中后,陈祥榕开始对军人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常常盯着电视上播放的军营生活节目出神,尤其是看到边防战士在雪山巡逻、在高原驻守时,那种坚毅的眼神,深深吸引了他,他说:“我也想去当兵,去守国门。”   2019年他如愿以偿地应征入伍,那年他才18岁,还没完全走出校园,却已经背上行囊,踏上了开往西部的军列,没有人知道,这一去竟成了诀别。   2020年6月边境局势骤然紧张,陈祥榕所在的部队被紧急派往前线增援,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实战任务,内心既激动又紧张,他在给战友的信中写道:“我来这里,不是为了逃避生活,而是为了守护那些我爱的人。”   那场冲突至今仍被称为“最惨烈的肉搏战”。没有枪,没有炮,只有铁棍、石块和身体的对抗,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氧气稀薄,气温极低,敌军人数占优,战士们却没有退缩。   据战友回忆,陈祥榕在战斗中始终冲在最前面,哪怕满脸是血,哪怕倒下再爬起,他都在拼尽全力守住阵地,最后关头,他与几名战士被敌军围攻,仍然奋战不退,直至力竭倒地。   战后部队首长亲自带队,前往福建向烈士家属致哀,在村里简陋的屋子里,陈祥榕的母亲穿着一身素衣,面色憔悴却坚毅,首长按惯例询问:“您还有什么要求?部队会尽力安排。”   原以为这位母亲会提些实际的请求,比如经济补助,或者照顾家庭,但她只是抬起头,语气平静地问了一句:“我的儿子,在战斗中是否表现得勇敢?”   那一刻屋子里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沉默了,没有人想到,一个刚失去儿子的母亲,最关心的不是补偿,而是这个孩子有没有不辱使命,首长眼眶泛红,哽咽着回答:“他非常勇敢,是最优秀的战士。”   很多人说,这个母亲太伟大了。但真正震撼人心的,并不是她的“伟大”,而是她的“本能”。在她心里儿子穿上军装那一刻起,他就不再只是自己的孩子,而是国家的战士。   她不是不疼儿子,而是更懂得,“男儿志在四方”。她不需要部队的安慰,也不需要额外的照顾,她只想确认一件事:孩子有没有像他自己承诺的那样,为国尽责,不辱使命。   在那样一个场合,母亲的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那不是一句简单的询问,而是一种信仰的延续,是一位母亲对国家、对军队最深的信任。   这句话在网络上传开后,瞬间刷屏,很多网友都表示:“听完这句话,不禁泪目。”更有人说:“如果我妈是陈母,我不敢死;如果我是陈祥榕,我绝不能丢脸。”   有人把她比作古代的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也有人说她是新时代的“军魂母亲”,没有高声呼号,却用一句话道出千年家国情怀。   在陈祥榕牺牲后,他的战友向家属转交了他的日记和信件,信中他曾写道:“如果有一天我回不来了,请不要为我难过,我只是去了我该去的地方。”   他还写道:“我们守在这里,是为了让你们在阳光下安心生活。”这不是空话,是他用生命写下的誓言。   他的日记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笔一划的坚定。他常自称“祖国的界碑”,把自己当作国土的边界线,哪怕倒下,也要倒在祖国的土地上。   陈祥榕走了,留下的是沉甸甸的荣誉。他被追授“卫国戍边英雄”,他的事迹被编入教材,他的名字被无数孩子记住。   而他母亲的那一句话,也成为军旅精神的一部分。“我的儿子,在战斗中是否表现得勇敢?”这不是一句普通的问话,而是一种母子之间的默契,一种无言的传承。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军报记者寻根行丨探访陈祥榕烈士故乡,追寻“陈母问勇”背后的家国情怀

0 阅读:75
易云的世界

易云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