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夫人赴校考察!“隆平”学院藏着怎样的传承密码? 深秋的九江职业大学隆平产业学院,因一位特殊访客更显暖意——袁隆平院士夫人邓则女士的莅临,让这所刚启航两月的产业学院,成为聚焦职业教育与精神传承的热点。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参观,而是“精神继承人”对传承者的“硬核校验”。邓则不仅是袁隆平的人生伴侣,更是杂交水稻事业的早期合作者,她与袁隆平共同发现的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为我国育种事业筑牢根基。全国超1500所产业学院中,近三成陷“重挂牌、轻实干”困境,而隆平产业学院能获“隆平”命名授权,核心在于其办学直击县域农业痛点。德安县30万亩优质稻种植区长期缺技术人才,学院成立即与3家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培训超200人次,用实打实的行动回应“心系民生”的隆平精神。 邓则的考察,藏着“情感溯源”与“专业审视”的双重考量。她见证过袁隆平中场休息拉着她领证的热血,也陪伴过两人踏遍稻田寻不育株的艰辛,更感受过丈夫病床前唱《老黑奴》的深情。这份经历让她既关注学院是否延续着“脚踏实地”的科研态度,也在意“隆平精神”是否真正融入课程。当她走进试验田与师生交流,审视的不仅是校园建设,更是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的契合度,这种“双重把关”远比单纯行政评估更具分量。 高职院校下沉县域,正是隆平精神的当代实践。袁隆平毕生追求“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江西作为农业大省,县域农业升级急需技术人才支撑。参考淄博职业技术大学87.93%毕业生留当地服务优势产业的成果,隆平产业学院的落地,让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精准对接。从9月开学典礼启航到11月获邓则肯定,短短两月便展现出职教服务乡村振兴的强劲活力。 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早已超越“挂名”的意义。隆平产业学院的价值,在于让“袁隆平式”的实干与坚守,转化为培育农业人才的日常。当职业教育扎根县域泥土,当院士精神融入育人细节,更多懂技术、肯吃苦的青年将奔赴田间地头。你认为,“名人IP+职业教育”的模式,怎样才能避免流于形式、真正赋能产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