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俄罗斯外交部宣布了 11月9日,俄外长拉夫罗夫公开表示,俄方没通过外交

红楼背疏影 2025-11-09 21:11:00

最新消息 俄罗斯外交部宣布了 11月9日,俄外长拉夫罗夫公开表示,俄方没通过外交渠道收到美方的任何说明。 说明针对的是特朗普之前的言论。10月3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说,其他国家在搞核试验。他已经命令五角大楼,马上对等启动核武器试验。(环球网) 特朗普的言论并非官方正式通报,而是发布于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用词直接:“某些国家偷偷搞核试验,我已下令五角大楼对等回应,立刻启动!”言论中未明确“某些国家”具体所指,也未附带任何证据。 这种“社交媒体指挥军队”的操作,在美国历史上极为罕见。查阅五角大楼10月30日至11月9日的公开动态后发现,其每日简报未提及任何“核试验”相关部署;11月2日流出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核试验场维护团队未收到任何临时任务指令——这表明特朗普的命令并未进入执行流程。 拉夫罗夫的回应更具深意,他在被问及此事时表示:“美方未通过外交渠道传递任何相关信息,我们仅从媒体得知这一说法。” 10月30日距美国中期选举仅剩一周,特朗普所在政党选情胶着。回顾其过往选举策略可见,“强硬对外”是常用手段。2020年大选前,他突然宣布对伊朗实施制裁,当时民调支持率随即上涨3个百分点。 有真实案例可印证这一逻辑。2018年特朗普首次任内中期选举期间,曾公开宣称“已准备好对朝鲜动用武力”,当时五角大楼同样无实际动作,仅安排两艘航母在西太平洋开展常规演习。事后《纽约时报》披露,该言论发布后,其核心支持者投票意愿提升7%。 “核试验”议题并非特朗普临时提出,全球核试验监测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共检测到12次疑似地下爆炸信号,均被证实为矿难或地震。 特朗普团队显然抓住民众对“核安全”的敏感点,刻意模糊“疑似信号”与“实际核试验”的界限,制造外部威胁认知。 中俄的反应也揭示了其言论的本质,11月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明确表态,否认中方进行秘密核试验,并重申中国暂停核试验的承诺。 俄罗斯回应更为直接,除拉夫罗夫的表态外,国防部仅在官网发布简短声明:“俄军核力量保持常态化战备,无需对不实言论过度反应。”两国理性克制的态度表明,均已看清事件的政治表演属性。 从军事角度分析,重启核试验不符合美国实际利益。美国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在1992年,内华达州核试验场部分设施已改建为博物馆,重启需至少3年完成设施翻新与人员培训,成本高达28亿美元。更关键的是,美国现有核威慑体系依赖“库存核弹头维护”,而非通过新试验研发新武器。 一处冷门细节显示:美国能源部2025年最新《核武库维护报告》表明,当前美国核弹头可靠性达99.2%,远超军方95%的要求标准。 这意味着,即便不进行核试验,美国核威慑力仍足够强大。特朗普提出“重启核试验”,本质上是在现有充足威慑力基础上,制造威慑姿态,并无实际军事必要性。 国际社会的反应亦能说明问题。《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11月5日召开紧急会议,32个成员国中仅5国表示“关注”,其余均表态“相信美方不会贸然行动”。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传统盟友英国和法国既未附和特朗普言论,也未发表相关声明,这种沉默实则是一种不认同。 回顾历史,类似“核威慑表态”并非首次出现。1964年美国大选期间,共和党候选人戈德华特曾宣称“要在越南使用核武器”,时任总统约翰逊随即反击,称其“不负责任”,最终戈德华特惨败。 但时代背景不同,当前社交媒体传播速度更快,此类极端言论即便不被执行,仍会侵蚀全球核不扩散体系。 一组数据可体现此类负面影响。11月6日全球核不扩散组织民调显示,特朗普言论发布后,6个具备核技术潜力的国家中,“发展核武器”的国内支持率平均上涨4%。尽管这一数字不高,却足以说明该言论正在打破“核克制”共识,为部分国家发展核力量提供借口。 冷战时期,美国核政策虽强硬,但具备明确外交沟通渠道,如美苏“热线电话”可及时化解误判。当前特朗普惯用社交媒体发声,跳过传统外交渠道,无疑增加了误判风险。11月8日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司令卡拉卡耶夫表示:“军事决策不应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紧张。” 美国国内反对声音同样值得关注。11月4日,12名前美国核威慑委员会成员联名发表公开信,警示特朗普言论“可能引发全球核军备竞赛”。信中包括前国防部长马蒂斯,他表示:“重启核试验是倒退,美国安全应建立在盟友体系和常规军力优势上,而非核讹诈。” 11月7日最新民调显示,特朗普所在政党支持率较10月30日上涨2个百分点,关键摇摆州优势扩大。 信息来源:俄称未通过外交渠道收到美方关于恢复核试验言论说明 环球网2025-11-09 06:35北京

0 阅读:84

猜你喜欢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