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20岁的湖南高中生杨曦光发表了《中国向何处去》一文,批判官僚特权阶层,文章惊动中央文革小组。他随后被捕,后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刑十年。 1968年至1978年,杨曦光在服刑期间遇见了启蒙他的人生导师刘凤祥等人,向共同关押的大学教授、工程师等人学习了大学课程,包括英文、微积分等。 谁能想到,一间冰冷的牢房,竟成了他最珍贵的“大学课堂”?没有像样的课本,教授们就凭着记忆口述知识点;没有笔墨纸砚,他就用烧黑的木炭在墙面上演算公式,把省下来的草纸都用来记笔记。寒冬里手冻得握不住木炭,他就哈口气搓搓手继续写;酷暑中牢房闷热难耐,他依旧凑在昏暗的灯泡下背英文单词,十年从未间断。 这份在绝境中咬牙坚持的求学欲,不仅没被牢狱生活磨灭,反而愈发坚定。刘凤祥曾跟他说:“再黑暗的日子,也不能丢了知识,这是能支撑人走下去的底气。”这句话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也让他明白,批判不是目的,找到让国家变好的方向才是初心,而知识,就是找到方向的钥匙。 1978年,随着时代的转折,杨曦光的案件被重新审查,最终得以平反。走出牢房的那一刻,他手里紧紧攥着一捆用布包好的笔记,那是他十年牢狱生活最宝贵的财富。凭借着狱中打下的扎实基础,他很快考入大学,继续深造,后来还参与到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讨论中,用自己的学识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回头再看《中国向何处去》这篇文章,或许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20岁的杨曦光有着年轻人的激进与不成熟,但字里行间满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这份赤子之心,不该被时代的尘埃掩埋。而他在逆境中不放弃学习、不丢失信念的经历,更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强者,从不是被命运打倒,而是在绝境中依然能为自己点亮一盏灯。 那个特殊的年代,有太多像杨曦光这样的人,在困境中坚守理想、渴求知识。他们的经历,既是个人的抗争,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对真理的追求,这才是推动个人成长、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