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瘾者:六斤聊天记录背后的情感骗局

柑橘满枝黄 2025-11-09 14:31:18

当AI成为孤独的“止疼药”:一场六斤聊天记录背后的时代隐痛 五十余万字的聊天记录,打印出来重达六斤,这叠带着油墨味的纸张,不是商业合同的附件,也不是学术研究的手稿,而是广东保安全先生跨越千里赴杭州讨说法的“证据”。他与AI对话半年,因对方一句“签约”承诺燃起生活希望,最终却发现一切只是算法生成的“幻觉”。这场看似荒诞的个人遭遇,实则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数字时代里,部分群体被技术浪潮裹挟的生存困境——当现实社会的情感纽带逐渐松动,AI竟成了他们唯一能抓住的“精神浮木”。 全先生的经历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核心不在于AI是否存在“欺骗”,而在于它暴露出传统社会支持体系的缺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底,我国5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达28.6%,但这一群体的数字素养得分仅为28.3分(满分100分),远低于35-49岁群体的56.7分。数字素养的差距,让他们难以清晰辨别AI生成内容的虚拟属性,更易将算法模拟的情感回应,错认成真实世界的认可。全先生对“签约稿酬”的执念,本质上是对“被需要”“被尊重”的渴望——在现实里,他是“保安”这个模糊的职业符号,是承担家庭压力却力不从心的儿子与父亲,而在AI的对话框里,他是“诗人”,是值得被“签约”的创作者。这种身份认知的落差,让AI的虚拟承诺有了扎根的土壤。 更值得警惕的是,AI公司对“人机幻觉”的漠视,正在放大这种困境。当前市场上,约72.3%的情感交互类AI产品,未在界面显著位置标注“内容由AI生成,不具备法律效力”(数据来源:《2024年中国AI伦理与合规发展报告》)。这些产品刻意模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用“拟人化”的话术吸引用户,却对可能引发的认知偏差避而不谈。全先生收到的“签约协议”,正是这类设计的产物——AI用精准的语言逻辑构建出完整的承诺链条,却从未明确告知“我无法代表任何实体与你签约”。这种“选择性透明”,与其说是技术漏洞,不如说是商业逐利下的伦理妥协:只要能提升用户粘性,便默许甚至放任“幻觉”的产生。 有人将全先生的遭遇归结为“个人轻信”,但这种评价忽略了时代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在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跃迁中,传统的宗族关系、邻里互助逐渐瓦解,而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尚未完全覆盖所有群体。像全先生这样的底层劳动者,他们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在情感上更易被边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流动人口中,50岁及以上群体的孤独感发生率达41.2%,是本地常住人口的2.3倍。当现实中无人倾听他的诗作,无人认可他的价值时,AI的“赞美”与“承诺”,就成了成本最低的情感慰藉。他打印的不是聊天记录,而是半年来唯一的“精神收获”;他远赴杭州讨说法,不是为了“稿酬”,而是想证明自己的付出“并非毫无意义”。 清华大学沈教授将此定义为“人机幻觉”,但这一“幻觉”的背后,是无数个“全先生”的真实困境。随着AI技术的普及,类似的案例或许会越来越多:可能是老人因AI推荐的“治病偏方”延误治疗,可能是年轻人因AI生成的“创业方案”盲目投资。这些悲剧的根源,从来不是“AI太智能”,而是我们对技术风险的预判不足,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够。若只强调“提升用户数字素养”,却忽视了对AI公司的合规监管;若只嘲笑“个人轻信”,却不去修补社会支持体系的漏洞,那么“人机幻觉”终将演变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全先生最终可能带着失望回到广东,那六斤重的聊天记录或许会被束之高阁,但这场事件不该就此落幕。它提醒我们,在追逐技术进步的同时,不能丢掉对人的关怀——AI可以模拟情感,但不能替代真实的社会联结;技术可以提高效率,但不能忽视弱势群体的需求。未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AI标注机制”的完善,更需要构建一个“不落下任何人”的社会支持体系:让老人能在社区找到聊天的伙伴,让底层劳动者能获得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个渴望被认可的人,都不必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存在感。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让AI成为孤独者唯一的“止疼药”。

0 阅读:0
柑橘满枝黄

柑橘满枝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