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两月,糖化从8.0降到6.1! 很多糖友都有过这样的纠结:吃西药怕副作

向薇谈养 2025-11-09 01:11:30

中医调理两月,糖化从8.0降到6.1! 很多糖友都有过这样的纠结:吃西药怕副作用,停了药又怕血糖反弹。门诊有个50岁的男性患者,血糖高了两年,之前靠二甲双胍、西格列汀控制,停了一个月药后,查糖化飙到8.0,身体也跟着出问题,人越来越累,体重往下掉,口干总想喝水,左手还时不时发麻,看东西也没以前清楚,小便还带着泡沫。 望闻问切后,脉细、舌淡、边缘有齿痕、舌苔薄白腻,这是脾虚湿蕴的证型。很多糖友不懂,为什么脾虚会跟血糖扯上关系?其实血糖只是表象,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把饮食物转化为气血,输送到全身。 他脾虚,水谷运不走,堆积在体内形成了湿浊,湿浊堵着津液输布,嘴里自然干,气血送不到手脚、眼睛,就会麻、会视物模糊,而脾虚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身体得不到滋养,自然会疲劳,体重下降,血糖也跟着失控。说到底,他的血糖问题,根源在于脾虚湿蕴。 初诊开方,就抓住“补脾、祛湿”这两个核心。用黄芪、炒白术、炒苍术、山药健脾益气,把脾胃的 “动力” 补回来;葛根能生津止渴,缓解口干;鬼箭羽、小红藤是调理血糖的常用药,再搭配瓜蒌、草果、苦参进一步祛湿;枸杞子补肝肾(眼睛、手脚的问题,跟肝肾不足也有关),鸡血藤通经络,针对手麻,石韦清利小便,把湿浊从小便里排出去。 两周后患者复诊,一进门就说“感觉有力气了”。查空腹血糖降到了6.9,比之前降了两个点,疲劳感减轻不少。不过他说感到口干口苦,大便偏干不通畅,左手还是麻。看舌象,齿痕还在,舌苔依旧白腻,说明脾虚湿蕴的根本没改,但多了“湿浊郁久稍化热”的苗头。 于是在原方基础上新增了红花——比鸡血藤活血通络的效果更好,专门针对手麻,加了制大黄,通腑泄热、化浊降脂,解决便干、口苦,再添猪苓,增强利湿效果,还加了点肉桂以温阳化湿,引火归元,且与大黄形成清温并用。 一个月后第三次来深圳复诊,整个人状态好了很多,多次测血糖显示空腹血糖都在6.4上下,口干口苦的症状基本消失,大便也成形了,精神头十足。看他的舌象,舌淡胖,齿痕还在(脾虚调理非一日之功),但舌苔变成了白黄腻,这说明体内湿浊在减,但还有点残余的湿热,得继续巩固。 这次方子调整不大,去掉了枸杞子(口干口苦缓解,肝肾暂时不着急补),加了肉豆蔻温中行气,专理脾胃,再加玉米须增强利湿效果,把残余的湿浊清干净,还能辅助调理血糖。很多人觉得糖尿病只能靠西药控制,其实中医调理糖尿病,不是盯着血糖数字猛降,而是寻找脏腑失衡的根源。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在治疗中,根据病机特点,标本兼顾,辨证论治,结合中药药理研究,选择相应药物,每有疗效。 这个患者的根源在于“脾虚湿蕴”,不能单纯降血糖,而是通过补脾胃、祛湿浊,让脾胃的运化功能恢复正常,该吸收的吸收,该排出的排出,血糖自然就跟着下来了。

0 阅读:93
向薇谈养

向薇谈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