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联社11月7日电,荷兰政府11月7日发布声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表示,欢迎中方会为安世中国工厂恢复供货提供便利的表态,“鉴于我们同中方的会谈富有建设性,相信中国供应至欧洲和世界其它地区的芯片将在未来几天送达安世客户手中”。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一纸声明,扭转了持续40天的芯片僵局。
这场因荷兰援引《商品供应法》干预安世半导体引发的风波,最终以中方推动恢复供货、欧洲汽车业松一口气告终。但和解背后,暗藏全球供应链权力格局的深刻重构。
当荷兰政府9月30日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资产时,德国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的流水线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堆积未完工的汽车。
这家拥有85年历史的汽车巨头,因缺少安世提供的车规级芯片,不得不将产能压缩至正常水平的30%。
更令人心惊的是,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仅10月份就有超过200万辆汽车因芯片短缺停产,相当于整个欧洲汽车工业停摆两周。
在这场供应链危机中,中国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安世半导体东莞工厂虽然被切断晶圆供应,但凭借库存的500亿颗芯片,硬是撑起了全球汽车芯片市场的半边天。
反观荷兰,当他们试图用《货物可用性法》接管这家中资企业时,却忘了全球85%的半导体用重稀土都掌握在中国手中。这个致命的疏忽,最终成为压垮荷兰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商务部的反制措施堪称教科书级操作。10月4日暂停安世在华出口许可后,全球芯片交货周期从12周飙升至20周,部分组件价格暴涨10倍。
更绝的是,中国同步收紧稀土出口,对含0.1%以上中国产钐、镝等稀土成分的产品实施逐案审批。这种"卡脖子"技术,直接让美国军方75%的武器关键部件陷入断供危机。
荷兰的困境在稀土数据面前暴露无遗。2025年全球稀土开采量中,中国以63%的份额稳居第一,而荷兰本土稀土储量不足全球的0.03%。
当中国宣布对镓、锗等关键材料实施出口管制时,荷兰半导体产业瞬间陷入瘫痪。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战术,让西方引以为傲的技术霸权土崩瓦解。
在这场看似简单的芯片争端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较量。荷兰政府10月14日动用冷战时期的《货物可用性法》,表面上是应对美国压力,实则想借机夺取安世半导体控制权。
但荷兰没有料到,中国会以"稀土+产能+市场"的组合拳破局。当安世中国宣布将70%的封测产能转向国内车企时,德国三大车企连夜派出代表团赴华求购。
美国的态度转变更耐人寻味。10月31日特朗普政府突然暂停"穿透规则",这个曾让安世半导体陷入绝境的政策,如今却成为荷兰求和的台阶。
这种政策反转暴露了美国的战略焦虑——他们既怕失去中国市场,又担心技术霸权被彻底颠覆。就像19世纪英国面对工业革命时的保守与激进,美国在芯片战争中同样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
回看1950年代的半导体产业史,美国曾用《瓦森纳协定》封锁日本。但日本企业通过"逆向工程+技术改良",最终在存储芯片领域反超美国。
如今中国走的正是这条路: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建立绝对优势,同时向先进制程发起冲锋。安世半导体东莞工厂的500亿颗芯片库存,正是这种战略定力的体现。
荷兰的教训同样深刻。当他们试图用行政手段干预企业运营时,却忘了在全球化时代,真正的竞争力来自市场选择。
就像19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凭借香料贸易称霸全球,如今却因过度依赖政治干预失去产业主导权。这种历史轮回提醒我们:任何试图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终将被时代抛弃。
随着安世半导体恢复供货,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中国提出的"稀土换芯片"方案,正在重塑国际贸易规则。
11月7日达成的临时协议显示,中国将分阶段恢复东莞工厂产能,而荷兰必须解除对安世资产的冻结。更关键的是,交易主体从荷兰安世总部转为安世中国,这标志着全球供应链的话语权开始东移。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展现了独特的战略智慧:既不盲目对抗,也不妥协退让,而是用市场规则和技术实力赢得尊重。
就像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既用武力威慑,又以怀柔政策收服人心,中国在芯片战争中找到了刚柔并济的平衡点。这种智慧,或许正是破解"修昔底德陷阱"的关键。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安世半导体事件将成为全球供应链重构的里程碑。当荷兰政府最终承认"自主统一"的不可行时,他们或许会想起中国那句古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任何试图割裂全球产业链的行为,终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而中国,正用东方智慧书写着新的全球治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