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退役军人黄征辉在节目上直言,台湾省只有保留军队,大陆才有机会统一,他说的不错

红楼背疏影 2025-11-08 19:11:41

台湾退役军人黄征辉在节目上直言,台湾省只有保留军队,大陆才有机会统一,他说的不错,台湾省解放后,必须要保留军队,而这支军队的名称就叫做中国人民解放军。 纵观中国历代统一战争,收编整训原有武装是常规操作。1949年湖南程潜、陈明仁起义后,其部队成建制改编为解放军第21兵团,成为国防劲旅。这种"化敌为友"的智慧,在台海场景下更具现实意义。 更近的案例是香港驻军,1997年驻港部队组建时,吸纳部分港籍专业士兵,既保留本地经验,又确保国家主权。这种成功实践,为台军整编提供重要参考。 台军现有15万官兵中,超过三成具备特殊技能:海军熟悉台湾海峡水文,空军掌握复杂气象起降,陆军了解岛内地形。这些实战经验,是解放军短时间内难以复制的宝贵财富。 特别是导弹部队,台军"雄风"导弹操作手,若经政治考核和思想教育后转入解放军火箭军,将成为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的重要补充。这种人才转化,比装备更新更具战略价值。 《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规定,采取非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后,"国家将在台湾实施必要的法治和治理"。其中自然包含防务接管。我国宪法第93条关于中央军委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的规定,为整编提供法理基础。 更具体的是《国防动员法》,该法第21条明确,战时可以依法征用各类军事资源。这套法律体系,确保整编工作有法可依、有序推进。 德国统一时,东德国家人民军成建制解散,仅5%官兵通过审核并入联邦国防军。这种"一刀切"做法导致大量专业人才流失,后来被学界反思为"过于保守"。 而也门统一时,北南双方军队保留各自体系,结果1994年再度内战。正反案例表明,适度整合、稳步融合才是上策。 整编可能分三阶段推进:初期保留台军编制但纳入解放军作战体系,中期进行跨单位混编,最终实现完全融合。 关键岗位安排需特别设计。师级以上主官可由解放军选派,但专业兵种(如潜艇部队)可留用原指挥团队。这种"政军分离"模式,既保证忠诚度,又保留战斗力。 台军现有装备体系复杂,美制"爱国者"导弹、法制"幻影"战机、自制"经国号"等需分类处置。部分装备可改造后用于训练,敏感技术装备则需特殊处理。 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整合,左营、花莲等军港可直接转为解放军基地,但需重新规划防御体系。这种"接收-改造-升级"的流程,考验后勤智慧。 借鉴解放军历次裁军经验,可提供多种选择:年轻自愿者留队服役,年长者优惠退休,专业人才转岗海警或民兵。这种"人性化"安排,有助于减少整编阻力。 特别要重视军官群体,可设立"海峡军校",对留用军官进行政治培训和军事升级,合格者授予解放军军衔。这种"再社会化"过程,是实现真正融合的关键。 整编台军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心理工程。当台湾青年穿上解放军制服保卫祖国海疆时,这种场景比任何宣传都更能体现"两岸一家亲"。 许多台军官兵有大陆亲属,这种血缘纽带将成为自然融合剂。台南出身的退役少将曾说:"我祖父葬在福建,我为祖国守海疆是尽孝尽忠。" 整编后的台军将彻底改变亚太战略格局。解放军海空军前推至太平洋第一岛链,美日"岛链封锁"战略将不攻自破。这种地缘棋局改变,符合我国长远利益。 更重要的是威慑效能,当台湾海峡变成解放军内海,任何外部干预成本将变得不可承受。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正是战略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保留整编比重建更经济。台军现有军事资产估值超200亿美元,完全废弃是巨大浪费。改造升级成本仅为新建的30%,且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培养一名飞行员需投入千万资金,整编台军航空兵相当于节省数年训练时间。这种"即插即用"的效益,在战时尤其珍贵。 整编后的台军可专注区域防务:负责海峡巡逻、灾难救援等任务,使解放军主力能更聚焦远海作战。这种分工协作,符合现代军事体系专业化趋势。 台军部队可轮调到新疆、西藏驻防,大陆部队驻防台岛,这种"交叉驻防"能真正实现军民融合。 当未来某天,整编后的台军护航辽宁舰穿越宫古海峡时,这支军队的转型就真正完成了。这不是简单的名称更改,而是从地方武装到国家劲旅的质变。 黄征辉的建言,看似惊世骇俗,实则指向终极解决方案——真正的统一,是让曾经对峙的军人并肩守护共同家园。这种愿景,值得所有中国人共同推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