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部前印太事务助理部长瑞特纳最新研判:大陆攻台不一定是2027年,提前或延

红楼背疏影 2025-11-05 18:21:31

美国国防部前印太事务助理部长瑞特纳最新研判:大陆攻台不一定是2027年,提前或延后都有可能;只要解放军评估可以实现“快速、突然和低成本”地拿下台湾,且成本是在中国大陆可接受的范围内,就是攻台时机。“我不认为中国大陆‘犯台’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时间点,而是看在他们怎么评估美国和台湾的能力,以及他们自己的能力。” 长期以来,“2027时间点”被西方媒体炒得火热,甚至成了台海议题的“流量密码”。 1950年抗美援朝,决策层正是抓住美军仁川登陆后兵力分散的窗口期果断出兵,而非等某个预设时间;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也是趁对方边防部署薄弱时迅速行动。 古今用兵之道从无例外,“择机而动”永远比“守时而动”更符合实战逻辑。瑞特纳的判断,本质上是回归了军事决策的基本常识。 解放军的“成本评估”里,自身战力是第一块基石,这早已不是纸上谈兵。2022年8月的台岛周边演习中,火箭军常规导弹直接穿越台军“爱国者”导弹密集部署的空域,在美国“宙斯盾”舰眼皮底下精准命中目标。 当时海军研究院专家张军社就点透了关键:陆军远程火箭炮能覆盖台岛全岛,而且机动性强、成本低,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想打哪就打哪。 到了2025年,这种实力又上了一个台阶。民进党智库10月刚发布的评估报告承认,解放军海军已能压制台湾、对抗日本、挑战美国,制海战力让台军远洋机动完全成了空想。 更关键的是精准打击能力的提升——导弹数量增速虽缓,但新型号精度更高、弹头种类更多,配合网络战能直接瘫痪台湾关键基础设施。这种“点穴式”打击能力,正是“低成本拿下”的核心支撑。 对台军战力的评估,则是解放军算的第二笔账。最近台当局防务预算书暴露了底气不足:原计划买500枚“毒刺”导弹,突然加码到2485枚,预算从133.7亿新台币飙到690亿,交货却要拖到2031年。 这操作看着唬人,实则暴露了短板:短程防空导弹靠数量堆,说明对制空权完全没信心;交货期拖那么久,等于承认现在防空就是“筛子”。 2022年还有人宣称解放军10年内无全面攻台能力,只能“以战逼谈”,但到2025年,连民进党智库都改口说军力已呈“悬殊态”。 这种转变不是嘴硬心软,而是台军装备代差越拉越大——解放军五代机已形成战力,台军主力还是F-16V这种改良型四代机;解放军远程火力能精准打击港口机场,台军所谓“防御体系”连自己的电力枢纽都护不住。 美国的干预能力,是这笔账里最复杂的变量,也是瑞特纳最懂的部分。作为前国防部高官,他清楚特朗普政府的真实心态:5月刚计划扩大对台军售,被中方警告后迟迟没落地。 这背后是现实考量: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基地,全在解放军导弹覆盖范围内;航母战斗群想靠近台海,得先闯过“东风-21D”这类“航母杀手”的防线。 1996年台海危机时,美军派双航母编队威慑,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当年解放军还没有能精准打击航母的武器,如今不仅有导弹,还有远洋海军和隐身战机形成的立体防御网。 特朗普政府再想搞“炮舰外交”,付出的代价可不是派两艘航母那么简单。瑞特纳说“看美国能力”,潜台词就是:美军干预成本越高,解放军动手的顾虑就越少。 外界常误读解放军的“动武逻辑”,要么说“必打2027”,要么说“永远不会打”。这两种说法都忽略了核心:大陆的底线是“反分裂”,而非“抢时间”。 只要不碰“台独”红线,再强的战力也只是威慑;但如果“台独”势力踩线,或者外部势力干涉突破底线,哪怕不是2027年,该出手时也绝不会等。 “成本在可接受范围内”。这不仅是军事成本,还包括经济和外交成本。现在两岸贸易额稳中有升,大陆是台湾最大市场,真打起来台湾经济先崩;而182个国家承认一个中国,外交上站得住脚。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局面,让解放军的“成本账本”越来越清晰。 从历史维度看,台海问题的解决从来都是实力说话。明清易代时,郑成功收复台湾靠的是水师实力碾压;甲午之后台湾被割占,根源是清廷战力羸弱;1949年后两岸分治,也是因为当时渡海作战条件不足。 现在解放军海空力量今非昔比,经济实力稳居世界第二,这种实力变化自然会反映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节奏上。 瑞特纳的研判撕开了“台海议题”的迷雾:没有固定的时间表,只有清晰的实力秤。解放军一边练“快准省”的硬功夫,一边看台美两方的底牌,这盘棋下得稳扎稳打。 对“台独”势力来说,最危险的不是某个时间点,而是自己不断触碰红线,把解放军的“成本评估”越算越划算。 台海局势的主动权,早已牢牢握在大陆手里。什么时候解决、怎么解决,只看“成本账本”上的数字是否达到预期。瑞特纳的话,与其说是“预测”,不如说是给各方提了个醒:实力差距摆在这里,任何赌“时间站在自己这边”的想法,都是自欺欺人。

0 阅读:38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