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伊古很着急,西伯利亚才是俄罗斯的未来,要想办法让俄罗斯人“向东迁移”! 2025年11月6日,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在会议上再次扔出重磅信号:西伯利亚不能再沉睡,必须成为国家新的工业化核心。 为了让这个庞大而寒冷的地区重新“热”起来,俄罗斯政府开出一系列政策大礼包,试图让更多人打包行李,往东走。 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绍伊古多年坚持推动的战略。早在2012年,他就提出开发西伯利亚的重要性。2021年他甚至建议把首都搬到西伯利亚。这一次,显然不是说说而已。 西伯利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战略价值。它横跨欧亚大陆,占了俄罗斯国土的绝大部分,南面紧邻中国和蒙古,北边是资源富集的北冰洋。 从战争到能源,从矿产到交通,西伯利亚曾是苏联的命脉,也是俄罗斯未来的赌注。 历史并不陌生。二战时,西伯利亚承担了大量军事和工业转移任务,为苏联最终的反攻提供了坚实后盾。 冷战时期,苏联每年对西伯利亚的投资占全苏总投资的三成,建起了无数工厂、矿井和科研机构。 但后来,热度逐渐冷却。随着苏联经济停滞,西伯利亚的投资开始缩水,产业链断裂、基础设施老化、人口流失,成为区域发展的硬伤。 现在,俄罗斯又一次把目光投向这里。绍伊古的这次计划不只是喊口号,而是配了一整套操作手册。 给人发钱、给房、给福利,甚至贷款都可以直接免除。只要你愿意搬过来、留下来,就能享受比莫斯科还优厚的待遇。 技术人才可以申请免息贷款,住满十年直接免还。工资标准也将全面上涨,医疗、教育、交通配套也将同步跟进。 企业方面,俄罗斯政府也准备掏出真金白银。谁参与产业集群建设,谁就能享受税收优惠和行政便利。 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兜底,科研订单由政府兜投。一句话,让企业能挣钱,让科研人员有活干,让普通人看得见未来。 绍伊古提到,沙俄时期之所以能快速扩张,就是靠提供政策激励,把人往西伯利亚送。 苏联也用类似方式完成了工业化。如今,俄罗斯再次走上这条路,是借鉴历史,更是被现实逼着转向。 现实确实不容乐观。西伯利亚的人口危机已经亮起红灯。从1991年到现在,这片土地的人口减少了12%。 年轻人纷纷离开,每年有近30万人搬去欧洲部分或者干脆出国。留下的是空城、老村和停工的厂子。 与此同时,莫斯科却快“挤爆”了。市区平均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7700人,市中心甚至高达29000人。 高房价、高物价让年轻人喘不过气。城市扩展已到极限,再继续集中发展只会加重负担。 一边是人满为患,一边是地广人稀。要解决这个“结构性失衡”,就必须做出大胆调整。西伯利亚的“再开发”成了必选项。 而从资源角度看,西伯利亚一直是个“沉睡的富矿”。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早就预言:“西伯利亚将会促进俄罗斯的强大。” 但现实是,俄罗斯每年因为出口未加工的原材料,要损失高达7万亿卢布。铜矿、稀土、天然气有的是,就是缺技术和产业链,白白便宜了外部买家。 水电资源更是被严重低估。西伯利亚拥有全国70%的水电潜力,但实际开发率只有10%到20%。 太阳能、风能同样储量巨大,却没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如果这些资源能有效利用,俄罗斯的“去原材料化”转型才真正有戏。 这种转型,离不开外部合作。特别是中俄之间的合作,已经在西伯利亚落地开花。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水电站,在中国技术帮助下效率提升了20%。 新西伯利亚州的马铃薯基地,引入中国脱毒种薯后,亩产提升40%。这些项目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稳住了就业,增强了区域活力。 俄罗斯还设立了多处“国际超前发展区”,在阿穆尔州的园区内,中国企业享受“十年免税”政策,铁路直通太平洋港口,极大提高了物流效率。 卡兹矿业的铜矿项目甚至吸引了中国财团的直接投资,这些都是俄罗斯试图构建“去制裁化”供应链的有力尝试。 从更广的格局看,俄罗斯的东迁战略与其地缘政治角度高度契合。 中美竞争的重心已经移至亚太,美国拉盟友推“印太战略”,中国推进“一带一路”,俄罗斯要想在这个新格局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重新激活欧亚腹地的战略价值。 欧洲之路走到尽头,俄罗斯不得不转向东方。西方制裁短期内难以解除,俄亟需亚太的资金、市场和技术支持。西伯利亚,正是打开这道大门的钥匙。 普京在2025年东方经济论坛上明确提出,到2036年,要让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全面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不仅是目标,更是倒逼国家必须快速行动的时间表。 今天的西伯利亚,不再是俄罗斯的边缘地带,而是国家新一轮工业化的主战场。中俄合作不仅继续深化,也为更多国家参与提供了样板。 信息来源: 《俄罗斯加大远东开发支持力度》——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