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贸易战不打了?荷兰新首相将要上台,安世“解封”倒计时开启,荷兰将归还安世半导体控制权,关键汽车芯片将恢复供应。 短短几个月,荷兰的政局动荡把安世半导体推到了舆论焦点,荷兰在欧洲一向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过1100亿美元,中国顺差高达七百多亿。 数据说明,荷兰的经济深深依赖中国市场,但就在这样紧密的经贸关系下,荷兰政府却在安世事件上突然转向,一连串操作让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 问题的根源,出在荷兰政府自身的混乱,前首相绍夫辞职后,荷兰进入了看守阶段,负责国家事务的只是一个临时团队,没有长期规划,也无须对后果负责。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针对安世半导体的限制要求被他们接连照单全收,从剥夺中国股东的董事职务,到下令冻结安世旗下三十家主体的资产,再到放任谣言攻击安世中国产品质量,荷兰的“临时政府”几乎在帮助别人掀翻自己的饭碗。 这不是理性决策,而是一种被外力裹挟的短期应对。 美国意图在半导体领域,对中国进行封锁,安世半导体拥有关键汽车芯片技术,同时由中国资本控股,自然成了美国想拦的一环,美国用“50%穿透规则”制造压力,迫使荷兰站队。 荷兰既不愿得罪美国,又舍不得中国市场,就在两边为难中迷失了方向,事实上,荷兰半导体产业能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靠的正是全球产业链的紧密协作。 阿斯麦光刻机之所以“一机难求”,也离不开中方提供的零部件与市场,破坏这条合作链,无异于自己掘自己产业的根。 荷兰此举更像是一场自损,中国市场占据了荷兰外贸的重心,许多荷兰企业尤其是高科技行业,都依赖中国的消费与制造体系,一旦中荷经贸信任崩塌,荷兰很难找到替代市场。 更关键的是,外资看到荷兰用行政命令干预企业股权,只会对当地营商环境心生戒备,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为了政治压力动产权,这对所有投资者都是危险信号,今天动中国企业,明天就可能动自己,这样的国家信誉何谈长久发展。 如今荷兰新政府即将组建,新首相耶滕要面临的,是一摊不好收的烂账,眼下,安世“解封”的信号被视作一个转折点。如果荷兰能够兑现归还控制权、恢复供应的承诺,这既是对过去错误的修正,也是重新赢回信任的开始。 合作永远比对抗更符合双方利益,更何况半导体行业的竞争讲究的是效率和协同,而不是封锁与排挤。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展示开放姿态,下一步,就看荷兰政府敢不敢摆脱政治绑架,回归商业常识。 参考信源:IT之家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