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现实。 2023 年美国马里兰州书房,77 岁的彭云对着视频屏幕,为国内计算机团队讲解前沿算法优化方案。 屏幕那头的年轻科研人员认真记录,没人会想到,这位老人已坚持跨国学术支持十年。 他手指划过桌上的中文论文,这些年经他指导的项目,已有三项获国家级科技奖项。 1948 年重庆南岸的小院,两岁的彭云攥着谭正伦的衣角,目送母亲江竹筠消失在晨雾里。 那时他还不懂 “永别” 的含义,只知道接下来要在陌生人家暂住,夜里常因想念父母哭醒。 谭妈妈家的日子不宽裕,他穿的衣服是邻居孩子穿过的旧衣,补丁摞着补丁,却总被洗得干干净净。 有次他看见别的孩子被父母抱在怀里,悄悄躲在老槐树后抹眼泪,这份孤独成了童年最深的印记。 也是这份艰辛,让他早早学会懂事,从不主动要零食,还会帮谭妈妈扫地、择菜。 1965 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20 岁的彭云正调试军用计算机程序。 童年寄人篱下的艰辛,让他格外珍惜读书机会,常通宵泡在实验室,笔记本写满密密麻麻的公式。 他参与的 “导弹轨迹计算优化” 项目,能将运算效率提升 15%,为国防科研节省大量时间。 项目成功时,他第一时间给重庆的谭妈妈写信:“我用知识报效祖国了,没让父母失望。 ” 这份成果后来被应用于早期导弹研发,成为他科研生涯的第一个重要贡献。 1981 年赴美留学前,彭云将自己整理的 “计算机逻辑设计笔记” 交给研究所同事。 想起童年时连本崭新的笔记本都难得,他特意在笔记扉页写道:“愿知识能照亮更多人的路。” 这份笔记汇总了他多年实践经验,包含 12 种创新设计思路,后来成为研究所的培训教材。 在马里兰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提出 “分布式数据存储优化模型”,解决了数据传输延迟难题。 该模型被美国多家科技公司采用,他却坚持在论文中注明 “成果愿供中国科研机构免费使用”。 1988 年彭云回国进入中科院后,牵头组建 “计算机图形学研究小组”。 童年艰辛教会他体谅他人,团队里有家境困难的同事,他常自掏腰包补贴科研经费。 他带领团队研发的 “汉字矢量渲染技术”,让电脑显示汉字清晰度提升 30%,且占用内存更小。 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内早期办公软件,推动了汉字信息化进程。 他还义务为高校开设讲座,培养的 20 多名研究生,如今多成为国内 IT 领域的骨干力量。 2013 年,彭云发起 “中美计算机学术交流计划”,每年组织美国专家赴华开展技术培训。 他常跟参与计划的年轻人讲童年经历:“再难的日子,只要有目标就不算苦。” 截至 2023 年,该计划累计培训国内科研人员 800 余人次,促成 15 项跨国科研合作。 他个人捐赠 20 万美元,设立 “江竹筠烈士后代科研基金”,资助贫困学生攻读计算机专业。 受基金资助的学生中,已有 5 人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其中 2 人回国创业。 2020 年疫情期间,彭云利用学术资源,为国内引进 12 套先进的远程科研协作系统。 这些系统帮助多所高校和研究所实现 “云端联合研发”,确保科研项目不因疫情中断。 他还免费开放自己的学术数据库,供国内团队查阅最新文献,累计服务超 5000 人次。 儿子彭壮壮受他影响,在中关村创办的科技公司,已申请 28 项发明专利,其中 10 项涉及核心技术。 如今 77 岁的彭云,仍保持每周三次跨国学术交流的频率,视频会议记录本已攒满 8 本。 他书房的书架上,除了荣誉证书,还摆着一本泛黄的旧相册,里面是童年与谭妈妈的合影。 记者问他 “为何不回国”,他指着屏幕上的科研团队:“这里也是我的‘战场’,能继续贡献就好。” 他的国籍仍是中国,每年国庆升起的五星红旗,见证着他从艰辛童年走出的赤子之心。 这份跨越国界的贡献,让革命家庭的精神传承,在新时代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主要信源:(央视网——江姐之子在美国:母亲的遗愿我只做了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