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为什么中国大陆的工厂无法取代富士康?其实说白了,如果按照富士康的管理模式走,那绝大多数的民企都得玩完!富士康管理模式核心在于员工待遇和福利体系,这点让很多大陆民企比不了。 (信息来源:网易——为什么中国大陆的代工厂取代不了富士康?) 全球电子制造产业版图里,富士康的地位像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大陆本土工厂想轻易撼动真没那么容易。这背后可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多重因素交织,织成了富士康独有的“护城河”。 咱们中国确实有全球最完整的电子产业供应链,小到一颗螺丝、精到一块屏幕,再到核心的芯片,差不多在国内几百公里圈子里就能买到,物流也快得很,给生产帮了大忙。 可这优势不是大陆本土工厂独有的,反倒被富士康玩出了新高度。 人家做这行几十年了,攒下的家底厚得很,搭起了覆盖全球的供应链网络,调资源的本事一流。客户要下大订单,它能很快接住;还能靠集中采购、大家一起生产的方式压低成本。 反观很多大陆本土工厂,大多只在一小块区域里做生意,整合供应链的本事远不如富士康,碰到高端客户对生产速度、交货时间的严格要求,常常手忙脚乱,根本扛不住。 生产管理和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更是让富士康没法被随便替代。 这么多年下来,富士康摸索出一套特别成熟、精细的生产管理办法,从产品设计、优化生产流程到把控质量,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规矩。 靠着不断改进流程、搞技术创新,让产品合格概率特别高。也难怪苹果、索尼这些国际大品牌,愿意长期跟它合作。 而且富士康在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上花的钱也多,用了好多工业机器人,不光生产快了,还减少了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大陆本土工厂这些年在技术升级上确实有进步,但整体还是在追赶人家,不少中小型工厂还靠手工干活、粗放管理,生产精细度、技术创新能力、把控质量水平,跟富士康差得远。 还有品牌影响力和客户资源,这更是富士康没法被超越的关键。这么多年深耕下来,富士康在全球电子代工圈子里,已经成了标杆,一提它,大家就想到 “质量好、技术高、靠谱”。 可大陆本土工厂在品牌建设上,大多是短板。很多企业没什么全球眼光,也不会运营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没什么名气,别人也不太认。就算产品质量说得过去,也很难让高端客户相信。 而说到员工待遇和福利,富士康的规范跟很多大陆民企的现状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富士康给员工的保障还算到位,就说基层员工,试用期底薪能有 2460 元,算上各种收入,一个月能拿 4800 到 6000 元;转正后底薪涨到 2850 元,综合薪资能到 5400 到 7200 元。 它严格按国家规定给员工买社保、交公积金,还提供免费宿舍、带薪年假这些福利。另外,富士康还有完善的培训体系,方方面面帮员工成长。 可说白了,富士康这些待遇福利不是白给的,是靠全球订单、规模效应和规范管理撑起来的,这三样咱们民企大多不沾边。 很多民企规模小,订单时有时无,利润本来就薄得像张纸。要是真照着富士康的模式来,先不说管理能不能跟上,光是工资、社保、员工吃住这些硬性成本,就根本扛不住。 其实富士康的管理模式不只是简单的 “福利好”,而是靠大规模生产、高利润订单和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搭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 盲目学富士康,那就会“水土不服”,最后肯定亏大了。这不是说民企不用改进员工待遇和管理水平,而是得根据自身能力来,一步步优化福利、提高管理效率,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这样,大陆民企才能慢慢提高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在盲目模仿中栽跟头。


往事随风
富士康的衰落已经成定局了,谁都无法逆转。成也苹果,败也苹果。不是人人都可以做乔布斯,乔布斯走了,苹果还能活多久呢?
用户10xxx14 回复 11-06 03:18
目光短浅别人都是傻子
往事随风
企业再强大,始终得需要人去管理和掌握。就跟一条牛拉一辆牛车的理论一样,牛和牛车得配套均匀,“牛大伤车,车大伤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牛大车子小,那牛跑起来飞奔容易损伤的只有是车子。反过来,车子太大了。牛力气小,拉上车子受伤的肯定是牛了。乔布斯就是一头牛,所以他能拉动苹果公司遥遥领先,乔布斯是千年一遇的奇才。在美国时代周刊上可以与爱迪生并列的人物!智能手机之父,那你看现在的苹果掌门人库克能不能拉动苹果这个大公司呢?自从乔布斯走后,苹果手机已经开始进入瓶颈期了。没有过什么创新功能了,从一开始的“神机”一下子就跌落神坛了!年轻人已经不在疯狂追逐迷恋了。“肾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富士康只不过是苹果公司的一个“外挂”罢了,用尽所有的运气了!其兴也忽焉,其衰也忽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富士康能不能找到比苹果公司再大一点的客户很难说,靠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小鱼小虾般的散单养活恐怕也不太现实啊!
用户10xxx03
立讯精密正在抢富士康的饭碗
我本善良
富士康是台湾鸿海集团的子公司,在台湾排第二,第一是台塑集团,第三就是身家两万六千亿美元的台积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