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2年,沈安娜给上级徐仲航寄了一封信,但徐仲航已经被捕,这封信落到敌人手中,她解释:“我不是地下党员,写信是为了借钱!” (信息来源:陕西铁检——揭秘:国民党特务怀疑她的身份,为何又不敢查她?) 1942 年的重庆,像被一层紧张的薄雾裹住了。抗战的炮火还在远处轰鸣,国民党特务的眼线却悄悄织成了一张网。 在这样的环境里,沈安娜正藏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的核心位置。她手里的速记本可不是普通的工作用具,她悄悄把敌人的重要信息记下来,变成了给革命队伍的 “秘密情报”。 早在 1938 年 8 月,沈安娜就跟着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到了重庆,一直守着这个特殊的 “岗位”。 那时,地下工作讲究 “单线联系”,她和组织之间就靠一个叫徐仲航的联络员搭起桥梁。两人总在没人注意的角落里碰面,把一份份情报像传递珍宝似的递过去。 这条线就是地下工作的 “生命线”。可这种联系也像根细弦,一旦其中一方出了岔子,另一端就可能彻底断了联系。 1942 年 8 月,按照之前约好的时间和地方,沈安娜准时去跟徐仲航接头。可太阳从东边升到西边,徐仲航的影子都没出现。她心里的不安一点点冒出来。 那个年代,联络员没按时出现可不是小事,要么被抓了,要么遇险了。沈安娜清楚,自己跟组织的联系全靠他,要线断了,不仅情报送不出去,她这个“潜伏者”也会变成孤雁。 急得没办法时,她翻来覆去想徐仲航的情况,突然想起他在正中书局上班,咬咬牙决定冒个险,给那里寄一封试探信,哪怕只能摸到一点徐仲航的消息也好。 写信的时候,沈安娜琢磨了半天,最后写下了一句特别日常的话:“孩子有病,借你的钱,下月再还”。 她特意用这种生活里的小事当掩护,就怕露出半点跟地下工作有关的痕迹,既盼着能确认徐仲航的安全,又担心信要是落到敌人手里,麻烦就大了。 可偏偏运气没站在她这边,这封带着焦急和期盼的信,没到徐仲航手里,反而被国民党特务截走了。没几天,两个穿着便衣、眼神锐利的人就闯进了她在中央党部的办公室。 他们把信 “啪” 地放在桌上,沈安娜心里咯噔一下,但多年的潜伏经验让她很快稳住了神, 她知道,敌人手里只有这封信当 “证据”,要是自己慌了,反而会让对方起疑心。 她表面上一脸坦然,心里却早就想好了应对的法子。她早年间是朱家骅的老部下,还是经这位朱部长亲自介绍的 “特别党员”,这层身份就像给她加了一层 “保护罩”。 她直接提出让这些人去跟国民党中央党部的朱秘书长核实,特务们一听到 “朱家骅” 的名字,刚才的凶气一下子就弱了。 他们当然知道朱家骅在国民党里的分量,可不敢随便惹他引荐的人,只好暂时收了手。但沈安娜心里明白,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敌人肯定不会就此罢休,接下来少不了要被盯着。 回到家,沈安娜第一时间把办公室的事告诉了丈夫华明之,他也是一名地下党员,夫妻俩都知道情况紧急,得赶紧把家里可能暴露身份的东西清理干净。 两人分工特别默契,从书架夹层里、抽屉角落里,把藏着的情报资料、密码本,还有跟组织有关的信件都找出来,点火烧掉后,把灰烬倒进下水道,一点痕迹都没留下。 接下来的日子里,沈安娜总觉得身边多了些 “陌生面孔”,但她没露出半点异样,还是像平时一样认真工作,跟同事说说笑笑,硬是没让对方抓到任何破绽。 被关在狱里的徐仲航听说了沈安娜因为那封信被怀疑的事。作为老地下党员,他立刻明白该怎么做。等特务审讯时,问到跟沈安娜的关系,他主动说起自己之前因私事向沈安娜借过钱。 就这么一个默契的配合,彻底让敌人打消了对沈安娜的怀疑,她也能继续留在潜伏岗位上了。 半个月后,沈安娜借着给丈夫买稀缺药材的机会,按照之前跟组织约定的紧急联络办法,找到了新的接头人,总算重新跟组织接上了头。 而徐仲航也没在狱里放弃,他悄悄观察着敌人的看守情况,找逃跑的机会。终于有一天,他趁着敌人不注意,在狱里发起暴动,成功逃了出来,重新回到了革命队伍。 经过这场惊险的危机,沈安娜变得更谨慎,也更坚定了心里的信仰。 之后的好几年,她继续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潜伏,靠着敌人对她的 “信任”,接触到了更多核心机密,送出去大量重要情报,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帮了大忙。 1942 年那封试探信引发的风波,照出了沈安娜的机智和勇敢。她不是什么天生的 “英雄”,却在危险面前稳住了阵脚,用生活里的小智慧化解了大危机。 她的故事,也是无数地下党员的缩影,在艰苦又危险的环境里,为了心里的理想,他们不怕冒险,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革命者的担当。
